據人民日報消息,高一早苗妄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暗示武力介入台灣問題可能性,並在中方嚴正交涉後拒不改正。這一錯誤行徑嚴重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引發國際社會對日本戰略走向的擔憂和警惕,其負面影響已開始波及日本經濟社會。
有日本媒體直言指出,“高市首相的存在本身才是日本的存亡危機。”這一論斷揭示了高市早苗作為右翼政客的危險所在——她的執政方向,正將日本引入好戰必亡的危險境地。
高市早苗在台灣問題上的錯誤言行,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是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嚴重背離,也是對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的破壞。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理應嚴格遵守“和平憲法”、堅持永不再戰,這才是對歷史、對世界應有的負責態度。然而,高市早苗卻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這一重要年份,公然對中國發出武力威脅,這不僅毫無對歷史的敬畏,更是對和平的公然挑戰。這種為了一己政治私慾而置國家前途和世界和平穩定於不顧的政客,最終只會害己害國,危害世界。
![]()
高市涉台言論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
高市早苗拿台灣問題做文章,背後有其政治算計。日方有識之士犀利指出,高市早苗明顯存在一種政治盤算,即通過持續炒作“中國威脅論”和“警惕中國論”鞏固支持基礎,以強硬姿態穩定基本盤。她全面繼承甚至激進發揮日本右翼政客的“政治遺產”,把嚴肅的國家政策異化為個人政治表演的工具,把事關中日關係根基的台灣問題當作謀求私利的籌碼。這種將本國前途命運捆綁於個人政治野心的做法,只會把日本帶入歧途,把自己碰得頭破血流。
高市早苗的頑固立場,暴露了日本右翼勢力的持續抬頭和軍國主義思想的不散陰魂。二戰後,《波茨坦公告》明確規定日本“禁止重新武裝”,日本“和平憲法”也確立了“專守防衛”原則。然而,日本右翼勢力不斷尋求突破束縛,從大幅增加防衛預算到謀求發展進攻性武器,再到圖謀放棄“無核三原則”,在強軍擴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高市早苗渲染所謂“存亡危機”,實質上是為推進軍事鬆綁、修憲擴軍尋找藉口。這種危險動向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將把日本民眾再次置於兵凶戰危的險境。
高市早苗的錯誤言行已毒化中日關係,正迫使日本民眾為其政治野心付出代價。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對像國和最大進口來源國。如果日方拒不悔改甚至一錯再錯,中方將不得不採取更加嚴厲堅決的反制措施。據彭博社報導,受日本財政狀況前景及高市早苗涉台錯誤言行引發的中日關係震盪等因素影響,資本市場避險情緒明顯上升,“拋售日本”交易活躍。日本經濟學家估計,如果赴日中國遊客數量大幅下降,日本國內生產總值恐被拉低0.36%,經濟損失合計高達2.2萬億日元(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這將給本已步履維艱的日本經濟帶來進一步衝擊。
80年前,《波茨坦公告》向日本發出警示:“時機業已到來,日本必須決定一途:其將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而將日本帝國陷於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今日重讀,此言依然振聾發聵。以史為鑑,日本右翼政客如果繼續執迷不悟,等待他們的,必將是好戰必亡的歷史結局。
延伸閱讀
牛彈琴:中國的憤怒還在繼續對日反制有三個新特點
中國的憤怒還在繼續。
這不由讓我想起2012年日本“購島”鬧劇,同樣是日本挑釁在先,同樣是中國憤怒反擊。
風風雨雨10多年,好不容易中日關係逐漸走出谷底,但高市早苗的大放厥詞,又讓好轉勢頭戛然而止,甚至急遽向深淵墜落,真是讓人格外痛心。
多年之功,毀於一旦!
但對比上次的激烈鬥爭,完全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中國最新的對日反制,至少呈現三個新特點。
第一個新特點,反制更加精準到位。
曾幾何時,外界對中國反製手段的認知,還停留在“嚴正抗議”、“強烈譴責”等傳統路徑上。
但今天的中國,反制遠不止憤怒抗議,而是更加精準到位。
所以,我們看到,中方兩次前所未有的“奉示”抗議,外交部深夜提醒避免赴日本旅遊。
尤其要注意:“奉示”。這無疑代表著更高層的態度和意志。
中國軍方也明確警告,如果日本介入台海,日本全國都有淪為戰場的風險。
此外,中國教育部提醒中國公民謹慎規劃赴日留學。
最新的消息,多部日本電影推遲上映……
這顯然是一套組合拳。如果高市不撤回相關錯誤言論,更多反制還在出台中。
所以,我們看到,11月17日,資生堂、高島屋、全日空等日本公司股價,出現暴跌。
日本旅遊股成了重災區。因為很簡單,今年1月-9月,中國赴日遊客就超過700萬,中國遊客總數和消費總額,在各國中排第一。
我看到,日本經濟學家就擔心,旅遊業是日本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遊客暫緩赴日,可能使日本面臨2.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10億元)的經濟損失,並導致日本GDP下降0.36%。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啊!
哦,針對日本不思悔改的各種小動作,中國外交部11月17日很明確宣布:在G20期間,李總理沒有會見日方領導人安排。
![]()
高市早苗發布挑釁言論
第二個新特點,牢牢佔據道義制高點。
兩次對日反制,坦率地說,中國都是被動的,都是日本先發起挑釁。尤其是高市早苗的錯誤言論,完全是一個突發事件,中國是應急反制。
但我們化被動為主動,展開了一場蕩氣迴腸的對日鬥爭,且牢牢佔據制高點。
所以,我們看到,外交部發言人的頻繁揭批,一系列對日檄文的火速出台。新華社的《什麼樣的“毒土”,長什麼樣的“毒苗”》,更一針見血,入木三分。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既是一次對日本極右翼挑釁的全面揭批,更是面向全世界的有關歷史真相的普及。
畢竟,別忘了,日本是有歷史原罪的。
具體到台灣,甲午海戰後,日本強行侵占台灣並進行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用國台辦發言人的話說,日本侵略者在台灣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是台灣歷史最黑暗的一頁。
日本首相居然還念念不忘中國的台灣,還暗示要武力介入中國內政,這不是在挑戰戰後秩序又是什麼?
還有,高市提到的所謂“存亡危機”。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其實就是日本侵略挑釁的老套路。
當年發動“九一八事件”時,日本就藉口“滿蒙問題是關係到日本國生死存亡的問題”;發動珍珠港襲擊時,日本就說是“ABCD包圍圈(美英中荷)影響了日本的生存”。
但後來“滿蒙生命線”全丟了,日本亡國了嗎?太平洋那麼大,容不下一個和平的日本?
高市挑釁在先,中國被迫反擊,全世界都看在眼裡。
![]()
高市早苗上任後大放厥詞
第三個新特點,中國人更加自信從容。
這也是讓我最感慨的一點。
作為中國人,高市早苗這樣大放厥詞,暗示要武力介入中國台海,我們憤怒不憤怒?
不憤怒就不是中國人。
但我們憤怒歸憤怒,不妨礙我們同時很自信。
所以,我們看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很多中國年輕人的第一反應,只有四個字:一言為定。
高市你暗示要武力介入,那就別慫,一言為定。
我們憤怒的是日本政客,我們照樣歡迎日本遊客、日本企業。
我總覺得,這就是一個大國心態的養成,輕鬆調侃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從容。
心態的轉變,更源於實力的支撐。
畢竟,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80年前100年前的中國,更不是甲午戰爭前的中國。
今天的中國,我們的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三倍有餘;今天的中國,新能源車換道超車,讓日本汽車都相形見絀;今天的中國,海軍艦艇“下餃子”成常態,近日福建艦入列、四川艦海試……
這種實力和自信,正沉澱為更成熟理性的愛國情懷。
真正的強者,不再需要聲嘶力竭證明自己,“一言為定”就是最好的回答。
![]()
高市早苗會見官員
最後,還是挺感慨的,粗淺三點吧。
第一,日本政客踢到了鐵板。
以前的日本首相,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上,總體謹言慎行,即便是高市的政治導師安倍晉三,也只是在下台後,才敢宣揚所謂“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但作為日本首相的高市早苗,卻不管不顧大放厥詞,甚至暗示要武力介入台海。
真是自不量力,自討苦吃,自取其辱,更將中日關係帶入一場全面的危機。
我看到,雖然也有一些西方媒體,還在為高市各種鼓譟,渲染中國的壓力,好像日本很委屈一樣。但全世界的主流輿論,都認定高市是始作俑者,是麻煩製造者。
要走出目前困境,解鈴還須繫鈴人啊!
第二,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
這是一位朋友的總結,三個維度吧。
在實力維度上,中國完成了從“奮力追趕”到“並駕齊驅”再到“局部領先”的歷史性跨越。這種實力的質變,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戰略選擇和迴旋餘地。
在製度維度上,中國的治理體系展現出驚人的韌性和效率。從決策到執行,從外交到輿論,各個系統之間能夠實現高效協同,形成強大的合力。
在話語維度上,中國正在突破西方的話語霸權,開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東方智慧的話語體系。我們不再滿足於在別人設定的議題下作答,而是要提出自己的問題,定義自己的標準。
發展才是硬道理,有作為才有地位啊!
![]()
高市早苗挑釁遭到中方反擊
第三,最可喜的一點,中國的大國心態。
從雷霆重拳到精準點穴,從義憤填膺到從容自信,中國對日鬥爭的風格轉型,恰如中國自身發展的縮影。
我們的工具箱越來越豐富,法律戰、輿論戰、經濟戰,這種選擇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優勢。
年輕人“一言為定”看似調侃,更反映出我們整個社會的集體淡定。這種淡定,是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法輕易撼動的精神防線。
從這個角度看,高市早苗暗示武力介入台海,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當年日本國有化釣魚島,導致中國不得不出手,現在我們都知道,中國海警巡航我釣魚島海域,已成為常態。
高市早苗的挑釁,只會讓中國採取更堅決更強勢的反擊,徹底打消日本的這種念頭;也讓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到,在這個核心利益問題上,別指望中國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
時間的河流奔湧向前,它從不回頭嘲笑那些被浪花拍碎的頑石,只是沉默地塑造著新的航道與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