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系ai生成
今年的廣州車展,除了表面上的新車扎堆首發,還有一場隱藏在中控屏背後暗戰——誰的大模型裝得最多、用得最順,誰就更像未來智能車裡的“操作系統”。
最新一個信號是:在2025年新上市的量產車型里,豆包大模型的搭載量已經衝到行業第一,從奔馳純電 cla 到上汽奧迪 e5 sportback,再到榮威 m7 dmh、東風奕派 007、長安馬自達 ez60,一圈掃過去,火山引擎幾乎成了展館裡最忙的大腦。
這背後折射的是智能汽車競爭邏輯的一個拐點:從卷算力、卷芯片,走向卷誰家的模型更成熟、誰的大模型更懂車、更懂人。火山引擎和豆包大模型,正在成為這一輪拐點上最典型的樣本之一。
大模型上車,從炫技進入落地時代
兩年前,“大模型上車”更多是發布會 ppt 上的關鍵詞:調用個開放 api、堆幾個 demo 視頻,就敢自稱ai 座艙。用戶真正的體感往往是——問路要等三秒、連續對話就卡死,最後還是乖乖伸手去點屏幕。
今年廣州車展的變化在於:大模型不再只是有沒有,而是開始卷好不好用。火山引擎一口氣把豆包塞進了一串重量級車型里,從豪華品牌奔馳、奧迪,到主流家用的榮威、長安馬自達、東風奕派,價格帶橫跨十萬級到三十萬級,車型形態覆蓋轎車、suv、混動、純電。
這背後有個微妙的權力遷移——過去聊智能化,誰有更強的芯片、更密的傳感器,就更有話語權;而現在,車企開始比誰的“模型底座”更紮實、誰掌握更多真實使用數據。大模型正在從營銷話術,變成車企數字化的基礎設施,火山引擎則試圖把自己從內容平台升級為汽車tier-1級別的ai供應商。
幾種大模型新用法:從“會聊天”到“會深思熟慮”
如果說上車規模解釋了行業風向,那今年的產品,已經可以清晰感受到目前的大模型能力到底把車機拉到了什麼段位。
在奔馳純電 cla 上,豆包被塞進了全新的智能人機交互系統里:車機會把用戶常用功能自動整理成卡片,推送到首頁,相當於給你配了一個會收拾桌面的助手;整體交互效率比上代車型提升 50%,喚醒快到 0.2 秒,端到端執行只要 0.8 秒,還能識別 4 種情緒,分得清你是在撒嬌還是在吐槽。
對一個傳統豪華品牌來說,這更像是一場智能化補課,但對於用戶體驗上至少提升還是明顯的。
上汽奧迪 e5 sportback 則走的是“人車多端一體”的路線。它和火山引擎共創了奧迪助手,從手機到車機打通,用大模型做模糊意圖理解和上下文理解。
如果你說“等等要去客戶那邊,幫我準備一下”,助手能結合日程、導航、車況,給出提醒和操作,而不是一句冷冰冰的“未理解您的指令”。車內的奧迪助手基於豆包定製,已經支持自然多輪對話、車控交互,甚至加入聲音克隆,讓數字助手更有“活人感”。
榮威 m7 dmh 則把大模型卷到了“深度思考”。基於豆包深度思考模型,倒裝句、雙重否定、多意圖混在一起,它依然能正確理解;記憶貫穿能力讓它記住你的偏好、常去地點、歷史對話。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句在發布會上被反覆演示的“幫我哄孩子睡覺”,車機會自動拆解成調溫、調風、關窗、調低音量、播放故事等一整套動作,一句話就完成複雜車控編排。
東風奕派 007 和長安馬自達 ez60 則更像是在做ai 玩具箱。前者在豆包加持下,支持一句話下達 10 個高頻指令,當你說“有點累,放鬆一下”,它會自動調用笑話、音視頻或小遊戲;再結合多模態 aigc,可以把行車記錄儀拍到的風景,一鍵生成藝術濾鏡圖片發朋友圈。後者則開放了超過 1700 項功能,關聯直達車控、出行諮詢、吃喝玩樂,大幅改變了傳統語音助手的體驗。
這幾台車拼在一起,說明一個現實:大模型上車的價值,不是車機簡單的聊天,而是把複雜的車控邏輯、內容分發和出行服務,用自然語言打包成一句話。對用戶來說,車開始從交通工具,變成一個隨行的ai助手;對車企來說,則是在把場景設計權交給誰——自己,還是供應商。
“汽車朋友圈”逐漸擴大,火山引擎在下哪盤棋?
從合作面看,火山引擎已經把自己的“汽車朋友圈”擴展到大部分主流車企:奔馳、寶馬、大眾、上汽、廣汽……不僅做座艙,還切進智能駕駛、車企數字化、汽車出海等多個場景。用戶在車裡看到的是更聰明的語音助手,車企在後台感受到的,則是從算法、算力到數據平台的一整套雲上中樞。
以奔馳為例,雙方合作並不止於車機接了個模型。從 2023 年火山車娛進入奔馳座艙,到 2024 年火山引擎成為奔馳在智能座艙和大數據上的長期夥伴,再到如今純電 cla 搭載豆包做虛擬助手,大模型已經延伸到數字營銷、客戶運營、數據平台搭建等環節——從賣車前的廣告觸達,到用車後的全生命周期運營,字節系在幫奔馳“找人、認識人、留住人”。
對火山引擎而言,這是一場從“內容平台”走向“產業雲+大模型基礎設施”的長線布局:一端連着字節跳動萬億級的內容與用戶生態(抖音、汽水音樂等),另一端伸向車企的研發、營銷、服務全鏈路。豆包成了橋,車廠成了節點,雲上算力與車端算力開始打通。
但從行業視角看,這條路並不只有鮮花,也有幾個繞不過去的問題:如果同一套大模型、大生態擴散到大量車企,差異化體驗還能剩下多少?車企把用戶行為數據、使用習慣交給平台企業,數據安全和主導權如何界定?當大模型成為車內默認選項,車企未來還有沒有能力切換或自研?
總之,火山引擎想成為“車圈的 android+雲+內容分發平台”,但車企未必願意把操作系統和應用商店都交出去。
大模型規模化上車之後,真正的競賽才剛開始
從廣州車展這波集體上車看,豆包拿到的是“行業第一的裝機量”和“最忙ai供應商”的位置,但大模型在智能汽車裡的戰局遠未定型。
接下來幾年,真正決定勝負的,恐怕不是誰家車機接了哪個大模型,而是三件事:誰能把大模型深度嵌入具體使用場景,而不是停留在聊天 demo;誰能在海量真實車端數據基礎上做到高頻迭代;以及,在座艙之後,大模型如何向更高價值的場景延伸。
對火山引擎來說,挑戰在於:一邊要維持規模第一,一邊又要給不同車企留下足夠的品牌空間和技術可控性,避免自己變成“車圈同質化”的代名詞。
對車企而言,則需要重新回答一個問題:在電動化和智能化之後,你真正掌握的核心資產是什麼?是那塊電池、電機,還是那套理解用戶、掌握數據、不斷進化的數字大腦。
當年功能機向智能機切換的時候,大家都以為“裝個應用商店”就算完成升級,結果後來發現,誰真正把手機變成生活的遙控器,誰才贏了。
今天的大模型上車,也很像那個時刻——豆包已經上車,火山引擎和一大票車企,能不能把車變成移動的ai助手,而不是更複雜的播放器,這場長跑才剛剛起步。(作者|李玉鵬,編輯|李程程)
更多對全球市場、跨國公司和中國經濟的深度分析與獨家洞察,歡迎訪問 barron’s巴倫中文網官方網站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