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一周藝術展訊,在上海,新呈現的展覽中不少與文獻相關,如上海海派藝術館的“筆陣橫掃——紀念舒同誕辰120周年文獻展”呈現了革命家、書法家書法舒同與上海的關係,展出了不少難得一見的文獻筆墨;“上海圖書館藏蘇州潘氏典籍文獻展”則匯聚蘇州潘氏家族歷代典籍舊藏精品、歷代撰述、交遊文獻計150餘件/組;上海筆墨博物館的“鄧散木文房文獻精品展”也呈現了大量文房器具和文獻資料。
在北京的“黃金縷”特展匯聚了170多件珍貴的古代金器,全面展現了中國超過三千年的黃金工藝成就。而安徽博物院的“金耀九州”展,匯聚60多家文博單位的362件文物,展現了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文明印記。
上海
攟古繼美——上海圖書館藏蘇州潘氏典籍文獻展
展期:2025年11月18日-2026年2月28日
地點:上海圖書館東館
自清代至近現代,蘇州潘氏家族被譽為“吳門冠族”,文獻展匯聚蘇州潘氏家族歷代典籍舊藏精品、歷代撰述、交遊文獻總計150餘件/組,皆為上海圖書館館藏珍本。其中潘祖蔭滂喜齋舊藏宋刻《東觀餘論》《杜工部集》、宋拓《許真人井銘》《茶錄》等悉數亮相。
筆陣橫掃——紀念舒同誕辰120周年文獻展
展期:11月22日至12月21日
地點:上海海派藝術館
舒同(1905年—1998年)是名震海內的革命家,也是家喻戶曉的書法家,其書體也被稱為“舒體”。在舒同誕辰120周年之際,主辦方以文獻展示與學術交流相結合的方式,梳理舒同的藝術成就與貫穿筆墨人生的時代精神,包括與上海的關係。
融古爍新:宋元明清銅器的復古與創新
展期: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3月16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東館
由上海博物館與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共同主辦。展出的178件展品除了聚焦宋、元、明、清銅器,輔以同時期書畫、陶瓷、琺琅器等,深入探討中國晚期銅器藝術的獨特價值。
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館藏曆代扇面書畫名品展
展期:2025年11月14日-2026年2月22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展出館藏宋、元、明、清及現代不同時期名家精品扇面書畫百件,其中不乏宋元名家繪紈扇頁,如存世最早的書法紈扇頁——宋徽宗趙佶《草書七言詩二句》、元代盛懋《秋江垂釣圖》等。
羅馬 羅馬:從奧林匹斯到卡皮托利
展期:2025年11月11日-2026年5月5日
地點:上海世博會博物館
展覽以古羅馬文明的演進脈絡為核心,通過“眾神的傳說”“帝國的榮耀”“生活的盛宴”三大主題單元,全景式鋪展古羅馬從神話起源到帝國興衰的史詩歷程,131件(套)珍貴藏品中,絕大多數為首次亮相上海。
鄧散木文房文獻精品展
展期:10月26日-2026年3月26日
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
鄧散木(1898-1963)出生於上海,是近現代知名學者型藝術家,集篆刻家、書法家、詩人於一身。那些他生前相伴的文房器具和文獻資料,彷彿尚留着體溫一般,如見其人,如見其藝。
印證·滇國——雲南古滇文明特展
展期:2025年11月18日-2026年3月9日
地點:中國航海博物館
通過200餘件文物系統展示滇文化考古70年來的豐碩成果。作為中海博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系列展覽第三展,也是上海首次系統展示古滇國考古發現。
當歸黃浦春——海上中醫與健康生活
展期:11月22日-2026年3月1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覽以“醫、葯、養”為脈絡,講述中醫藥如何在上海根植,融匯中西、傳承千年,並融入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候場——中國戲曲主題藝術展
展期:11月20日至2026年1月26日
地點:朱屺瞻藝術館(歐陽路580號)
在中國人物畫譜系中,戲曲人物畫是一種獨特的存在,是戲曲藝術和國畫水墨的有機結合,有着“戲”與“畫”的融合之美。展出朱屺瞻、關良、韓羽、高馬得、丁立人、謝春彥、韓碩、朱剛、陳九、季平、余啟平、顧村言、白纓、徐旭峰的戲曲人物畫作品。
第15屆上海雙年展“花兒聽到蜜蜂了嗎?”
展期:2025年11月8至2026年3月31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將呈現67位/組來自中國及世界各地藝術家的逾250件作品。上海雙年展(shanghai biennale)始創於1996年,是中國大陸首個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也是亞洲最富影響力的當代藝術盛事之一。此次雙年展以“花兒聽到蜜蜂了嗎?”為主題,在關注人類智慧的同時,也將非人類智慧納入考量,探索不同智慧模式的交匯。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2025上海)
展期:2025年10月18日至2026年1月18日
地點: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
本次展覽匯聚約800件/套廣東美術精品力作,以七個主題板塊與三個特別專題交織敘事,呈現立體的廣東美術發展史圖鑑,其中包括黎雄才11米長的巨作《迎客松》、關山月代表作之一《綠色長城》等。
偶然!激浪派!
展期:2025年9月26日 – 2026年2月22日
地點:西岸美術館
展覽將呈現一批現代藝術史上教科書級人物的作品,包括馬塞爾·杜尚、約翰·凱奇、喬治·布萊希特等。展覽通過 11個章節,展出200餘件蓬皮杜中心館藏,追溯了激浪派發展歷史,並延展至今日對藝術邊界等議題的思考。
羅丹:現代雕塑的啟承
展期: 延期至2026年3月26日
地點:上海羅丹藝術中心(原上海世博會法國館)
展出106件羅丹原作,包括《思想者》《青銅時代》《夏娃》《巴爾扎克》《加萊義民》等6件法國羅丹博物館鎮館之寶。
構築南宗:董其昌藝術研究特展
展期:9月23日 – 12月22日
地點: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
遴選上海博物館、松江區博物館、程十發藝術館收藏的元明清書畫文物25件,系統梳理以董其昌為核心的南宗繪畫理論的生成與發展。
鐵筆東渡:吳昌碩、錢瘦鐵與橋本關雪的藝術對話
展期:9月17日 – 12月21日
地點:吳昌碩紀念館
本次特展以三位藝術家的交往為主線,通過他們合作的作品與往來物證,生動再現了那段跨越國界的藝壇佳話。
西鄰藝影——2025中西亞藝術聯展
展期:11月19日-2026年3月
地點:上海藝術品博物館
匯聚了十八個中西亞國家的百餘件佳作,涵蓋繪畫、攝影、陶器、金屬工藝、珠寶、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觀眾將在展覽中領略中西亞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
“10——60”
展期:2025年11月13日 – 2026年2月23日
地點:龍美術館
一場以館藏及私人收藏為基礎的跨國籍大型展覽。展覽以20世紀10年代至60年代出生的近500位藝術家代表作品為核心。精選近200件作品展出,並以“一人一作”的形式,編撰畫冊。
鄧散木文房文獻精品展
展期:至2026年3月26日
地點:上海筆墨博物館
展覽雖然極少書法篆刻代表作,但那些他生前相伴的文房器具和文獻資料,鄧散木曾經使用的文房舊物,毛筆、硯盒與刻刀上的舊痕,見證着這位近現代學者、藝術家的堅持與倔強。
浪奔浪流——2025陳幼堅、歐陽應霽雙個展
展期:至2026年2月1日
地點:上海久事美術館
展覽呈現了兩位藝術家的70餘組作品,涵蓋設計、繪畫、裝置、日常器物等,展現滬港雙城的文化聯結。
雄關漫道——何百明 · 林矗 · 陳志雄中國畫作品展
展期:2025年11月18日-2026年1月31日
地點:曜星藝術館(上海虹許路)
展覽聚焦中國山水畫“傳統活化”命題,展現何百明、林矗、陳志雄三位藝術家的探索征途。何百明破法顯理,融合傳統美學與當代視覺;林矗沉潛宋元經典,讓古典精神煥發新生;陳志雄師法自然,以寫生聯通古今。三人路徑迥異卻殊途同歸,秉持 “筆墨當隨自然,當隨自我” 理念,踐行 “守正創新”。
“上善若水”2025上海國際紙藝術雙年展
展期:2025年11月1日-2026年2月28日
地點:奉賢區博物館
有近百位全球藝術家齊聚,帶來118件/組作品,其中70件/組都是國外佳作,四大展區從 “國際紙藝術” 到 “生成紙藝術” 全覆蓋,形式五花八門、理念超前。
超然象外———張雙鳳彩墨邊地山水畫展
展期:2025年11月22日-12月4日
地點:風藝術空間·鍾書閣(上海泰晤士小鎮店)
本次彩墨山水畫展,是張雙鳳立足在地性,表現畫家對東北邊疆山山水水的生命體驗。四十餘幅色彩濃烈奇幻結構靈動多變的作品,充分展現了畫家近年來的藝術探索和創新。
北京
九重之下——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展
展期:2025年11月4日至2026年2月8日
地點:故宮永壽宮
本次展覽聚焦故宮造辦處舊址考古成果,共展出文物166件(套),包括兩個單元。
黃金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藏古代金器展
展期:2025年10月22日 – 2026年3月1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匯聚了170多件珍貴的古代金器,全面展現了中國超過三千年的黃金工藝成就。
賀蘭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展期:9月30日—12月14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在參展的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中,其中共有33件(套)一級文物,涵蓋瓷器、金銀器、碑刻、雕塑等多種類型。
“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特展
展期:9月30日至12月30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出文物200件(套)。東晉《伯遠帖》、唐代韓滉《五牛圖》、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黃庭堅《諸上座帖》以及蓮鶴方壺等重要文物均同時亮相此次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最近一次公開展出是2015年,距今已有10年。
墨韻文脈:河南漢唐藝術展
展期:2025年9月19日 – 12月14日
地點:中國美術館
此次展覽彙集了來自河南博物院、龍門石窟研究院、洛陽博物館等十二家文博單位的130餘件(套) 文物及相關展品。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賓藝術特展
展期:2025年7月23日—2026年1月11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3、南4展廳
展覽將以92件油畫和素描作品,系統呈現繪畫巨匠伊利亞·列賓的藝術生涯,以其藝術創作之路為線索,為觀眾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對話。本次展覽匯聚了俄羅斯兩大藝術機構珍藏,大規模呈現列賓藝術全貌。
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遺址專題展
展期:8月28日 – 11月28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
聚焦被譽為“北京城之源”的房山琉璃河遺址,展出琉璃河遺址80年來出土的180件(套)文物,其中39件(套)為重要青銅器,113件(套)為首次公開展。
江蘇
日出東方——寺墩古國文明展
展期:10月1日-12月7日
地點:常州博物館
120餘件珍貴文物既揭秘遺址的深厚文化內涵,也亮出重大發掘成果。
“鑄河山——中國青銅時代的兵器”特展
展期:2025年10月1日 – 2026年1月4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西館
展覽由夏商周三代的兵器切入,匯聚了來自全國8家文博單位的近200件套珍貴文物等。本次特展還同步開設了“吳地鑄劍所”主題快閃店,觀眾甚至可以請“鑄劍師”為自己打造專屬寶劍。
三羊開泰耀東吳——周瘦鵑、鄭逸梅、陶冷月藝術文獻展
展期:10月28日 – 12月15日
地點:蘇州大學博物館
展覽聚焦周瘦鵑、鄭逸梅、陶冷月三位藝文大家的友情與文藝成就,特別展出了他們相贈、合作的書畫作品以及其本身的書畫、信件和手稿三百餘件。涵蓋書畫、信札、成扇、手稿、老照片、報紙、期刊、圖書等多種類型。
寧文詩畫小品
時間:11月22日開始
地址:南京萬象書坊(鼓樓區金銀街8號)
本次南京展為董寧文近期畫作的線下首發,董寧文筆名子聰,曾為《開卷》《譯林書評》《書鄉》三本讀書刊物執行主編,出版有隨筆集《人緣與書緣》《開卷閑話》《以及畫集《寧文寫意》等。
浙江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真跡
展期:11月11日-12月7日
地點: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4樓“富春山居廳”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號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後因故分為兩段分藏於海峽兩岸。為了保護紙質文物,近年來,浙博每年僅短期對外公開展出《剩山圖》。此次展出至12月7日結束。
“殷契密語 漢塞尺書”殷墟甲骨和居延漢簡展
展期:10月1日-11月30日
地點:天一閣博物院
聚焦“20世紀初中國四大古文獻發現”中時代最早的殷墟甲骨與居延漢簡,帶領觀眾溯源中華文脈。
城中有座山——杭州吳山的歷史空間
展期:2025年9月25日-2026年1月5日
地點:杭州博物館
展出217件文物展品,通過“吳山之源”“千年迴響”“文脈流觴”“英傑足跡”“山魂永續”等五個篇章,串起吳山的往昔記憶,講述杭州城市變遷、文脈傳承與市井溫情。
從江南到嶺南:良渚文化與石峽文化聯展
展期:2025年10月1日 – 2026年1月5日
地點:玉架山考古博物館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主要分布於長江下游的環太湖地區;石峽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廣泛分布於粵北地區。共陳列來自良渚文化與石峽文化的156件(套)文物,全面呈現兩個文化的獨特面貌。
對話·龐貝: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龐貝文物展
展期:2025年10月1日 – 2026年3月8日
地點:杭州西湖博物館
展覽彙集了來自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珍貴館藏,通過壁畫、雕塑、玻璃器、陶器、金屬器等各類文物,多維度重現龐貝古城的歷史面貌與藝術成就。
山明美術院新館開館暨建院三十周年特展
展期:11月15日-11月30日
地點:山明美術院(浙江省浦江縣仙華路405號)
展覽展出吳山明先生捐贈家鄉浦江縣人民政府的110件精品力作,作品涵蓋藝術家的三個重要時期,從浙派人物畫傳承時期,到意筆線描改革時期,再到宿墨變法成熟時期,較完整地展現了吳山明先生孜孜以求、探索創變的藝術發展軌跡,是吳山明先生藝術中期探索精神與創作成果的一次大規模的集中展示。
升騰——趙冷月書法作品捐贈回顧展
地點:嘉興博物館北館區
展期:2025年11月20日—2026年1月3日
作為趙冷月先生誕辰110周年五地系列展的重要一站,展覽集中展出52件(套)趙冷月先生的書法精品,涵蓋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榜書六大書體,完整展示了他在“碑帖融合、變法求新” 中的藝術探索與創新,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深度。
山西
應縣木塔——千年木構的奇蹟與迴響
展期:2025年9月21日-2026年1月4日
地點:山西博物院
依託130餘幅近年來專業調查獲取的高清影像,系統梳理了應縣木塔的建築遺存、宗教藝術及文物。
天津
君子之交淡如水:李叔同誕辰145周年紀念展
展期:2025年10月23日 – 2026年1月30日
地點:天津博物館
一個視角獨特的展覽,它沒有全面回顧大師的生平,而是聚焦於他與幾位摯友之間“君子之交”的動人故事。
安徽
金耀九州——中國古代金銀器的文明印記特展
展期:2025年9月28日到2026年1月6日
地點:安徽博物院蜀山館
展覽“頂流”文物雲集,集結了來自三星堆、海昏侯、法門寺、明定陵等全國重要考古遺址的精品文物。
河北
方寸春秋——中國古代璽印展
展期:9月27日至12月25日
地點:河北博物院
分為“印宗秦漢”“印治四方”“印傳千秋”三個部分,通過300餘件文物展示中國古代璽印的演變歷程,包含故宮博物院等13家文博機構的皇家璽印實物。
福祉無疆:宮藏里的吉祥萬象
展期:2025年1月22日 – 12月31日
地點:承德博物館
共陳列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收藏的81件(套)宮廷文物,包括瓷器、漆器、玉器、服飾、佛造像等。
河南
“匏韻天成”山西趙卿墓出土青銅匏壺特展
展期:9月26日 – 12月21日
地點:河南博物院
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發現一座保存完整的春秋時期晉國大墓“趙卿墓”。是迄今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葬。本次展出的青銅匏壺即出土於趙卿墓。
廣東
互利天下:廣東外貿一千年
展期:2025年10月15日-2026年10月15日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展覽匯聚廣東省博物館及全國多家文博機構珍藏的逾200件(套)文物,以廣東千年外貿發展脈絡為主線,開啟一場跨越千年的海上貿易文明對話。
停雲藝脈——文徵明家族書畫作品展
展期:2025年11月11日-2026年2月22日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
這是嶺南地區首次系統性呈現文氏家族藝術成就的大型展覽,匯聚了廣東、廣西兩省三館的69件套藏品。
雲南
契丹印跡——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
展期:2025年10月1日—2026年1月5日
地點:雲南省博物館
展出來自內蒙古博物院、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等6家文博機構的160件/套文物,以時間順序梳理契丹從興起到消亡的歷史,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細節。
四川
騎鶴下揚州 花滿錦官城:五代十國時期的雙城記
展期:2025年9月29日 – 2026年3月31日
地點:成都永陵博物館
展覽以五代十國時期揚州與成都 “雙城記” 為核心主題,本次展覽共彙集130件文物,全面呈現五代十國時期揚州與成都的歷史風貌。來自揚州的鏨刻金佛造像、人形銀棺飾、鶴形銀棺飾,以及尋陽長公主墓出土木俑,為首次在成都集中公開展出。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姜州鎮舉辦的公共藝術季
展期:持續至12月30日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創作了十幾件作品,將田野記憶與村落日常轉化為可觸摸的公共藝術。
湖北
江流萬古:長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寶展
展期:2025年9月23日 – 2026年1月4日
地點:盤龍城遺址博物院
彙集來自37家文博單位的160件(套)文物,串聯長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文明發展歷史、器作工藝特色與藝術成就,呈現長江古代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寒光 易縣大北城宋遼金銀器窖藏展
展期:2025年9月27日 – 2026年1月5日
地點:武漢博物館
聚焦易縣大北城出土宋遼金銀器窖藏,呈現400餘件(套)文物,通過饌器、貨幣、飾品、雜件四個部分展示這批窖藏的獨特面貌,以此反映宋遼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文化的交融互鑒。
甘肅
東方微笑 跨越千年——佛教造像藝術展
展期:9月10日-12月10日
地點:甘肅簡牘博物館
展覽彙集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甘肅、河南、山西、四川等全國8省23家文博單位的127件(套)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多達50件(套)。展品類型涵蓋中國歷代金銅佛教造像、重要窖藏與遺址出土佛教造像以及四大石窟造像。
江西
帝國南疆——西漢南越國歷史文化展
展期:9月26日 – 12月26日
地點: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
共展出125件/套來自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等地的出土文物。此次展覽是南越國與海昏侯國的首次“跨時空對話” 。兩者同處西漢帝國南疆,但各有特色:南越國融合中原與百越、溝通陸海,彰顯開放包容;海昏侯國則承襲王侯禮制,折射西漢盛世輝煌。它們的並列展出,立體勾勒了從西漢初期至中晚期南方地區的社會風貌,實證了西漢時期多元一體的宏大格局。
湖南
佛光金影——院藏曆代金銅佛像藝術
展期:2025年6月12日-2026年5月19日
地點:湖南博物院湘博三樓專題三廳
展覽聚焦湖南博物院藏百餘件金銅佛造像精品,展覽共分四個部分,展現魏晉以來一千餘年間經典的佛教造像風格與藝術流派。
陝西
文明初光——隴中彩陶藝術展
展期:至12月31日
地點:陝西秦嶺博物館
匯聚了來自隴中大地8家文博單位的149件(組)珍貴彩陶,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步入史前中國那個星光燦爛的“初光”時刻,感受先民凝土成陶的審美情趣。
台灣
“甲子萬年”特展
展期:2025年10月4日-2026年1月4日
地點:台北故宮博物院
門類涵蓋書法、繪畫、器物、古籍善本、檔案文獻等,共呈現153件/組文物。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北宋蘇東坡書《黃州寒食詩》、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 、宋黃居寀《山鷓棘雀圖》、金武元直《赤壁圖》5件國寶級書畫名跡限期展出。
香港
古埃及文明展:埃及博物館珍藏
展期:2025年11月20日 – 2026年8月31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本次展覽匯聚埃及境內7家博物館的250件文物,展品年代距今約7300至2000年,涵蓋法老與諸神雕像、浮雕、石碑、黃金飾物、首飾、日用品、大型成套木乃伊棺和動物木乃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