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婚主要有哪些程序?
在中國古代,關於婚姻的定義,最早可查閱的來自《禮記》。 《禮記?昏禮篇》曰:“昏禮者,將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其中婚禮又稱“昏禮”,來源是婚禮在黃昏時刻舉行。
可見,古代中國婚禮的核心就是延續後代。其實,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她們一般都是被視為生育孩子的工具。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社會是由“禮”建立起來的,“禮”是人們安身立命的道德準則與行為規範,也是國家政治實施的綱紀。因此,作為人生大事的婚禮也不例外。
傳統婚俗講究“三書六禮”,十分周全,且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其後各朝代婚姻的形式產生了重要影響。 《禮記》、《儀禮》都對此有所記載。 ??
如《禮記》載:“昏禮者,……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敬慎重正……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由此可見,傳統婚俗始創於西周時期。
所謂“三書”,就是奉行六禮應備有的文書,即聘書、禮書和迎書。
聘書,男家交予女家的用作確定婚約的書柬。
禮書,女家詳細列明過大禮時的物品和數量的書信。
迎書,迎親當日,男方送給女方的書柬。
而六禮,則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種禮節。
納采,就是提親;問名,則是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這兩項一般由男方請的媒人負責。
納吉,又稱過文定,男家會請算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年庚八字推算雙方是否相配,以決定這婚事是否吉利,若八字相合,這門親事也就定下來了。
納徵,也稱納幣、過大禮,就是男方家將聘禮送給女方家。直到現在,這一習俗仍是婚嫁禮儀中最為重要的環節。
許纓,即女家接受男方的聘禮。
請期,又稱擇日,就是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親迎,就是新郎親至女家迎娶。它關係到夫妻關係是否完全確立的最基本依據。
六禮已畢,僅僅意味著結束了成妻之禮,還需在第二天完成“謁舅姑”,就是拜見公婆。如果公婆已去世,要在三個月後到家廟參拜公婆神位,即“廟見”。
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媒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先秦的史書及典籍裡,有大量關於媒人作用的記載流傳下來。如“男女無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處女無媒,老且不嫁”。
也就是說,溝通男女雙方的唯一媒介即為媒人。無媒不婚已成為人們行為禮儀的社會共識。
由媒人牽線,還可起到防淫亂。如《白虎通?嫁娶》曰:“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何?遠恥防淫佚也。”
可見,媒人也是正式婚姻程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實際上,我們今人的婚俗,也是在“三書六禮”的基礎上進行精簡,更適合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以及萬事崇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