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大健康 餘詩琪/文近日,國內CRO(醫藥外包)龍頭藥明康德傳出“變相降薪”的訊息。訊息的源頭是一份10月11日EC(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會議紀要檔案。檔案顯示,藥明康德為響應“共同富裕”,倡議和要求幹部“主動降薪”,降薪資金將組成基金。
具體方案是組長/經理至主任級別主動降薪5%;高階主任和執行主任級別降10%;副總裁級別降15%;高階副總裁及以上級別降20%。且檔案顯示,未參與“主動降薪”的員工將調離幹部崗位,重新進行人崗匹配,並相應調整工資和待遇。
經觀大健康記者向藥明康德相關工作人員求證,據稱這是處於討論階段的檔案,目前並未落地,檔案核心是為了響應“共同富裕”,“主動降薪”方案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公司對員工的權益會審慎斟酌。
該方案在雪球等多個投資平臺被投資者解讀為“變相降薪”,而降薪往往被認為是公司資金緊張的重要標誌,因此也引發了不少投資者的對其經營情況的質疑。還有一個不利的情況是,曾經重倉CRO行業的明星機構高瓴最近也在“撤退”。
藥明康德、泰格醫藥、等幾家CRO巨頭都被高瓴收入囊中,也都曾是它們的前十大股東,在整個CRO領域砸下的資金近百億元量級。但在今年二季度,高瓴先是大幅減持凱萊英,砍倉近50%,近期也退出了泰格醫藥、藥明康德的前十大股東之列。
頭部資金的撤退和藥明康德的“降薪”傳言都給被稱為“最強賽道”的CRO行業澆了盆冷水,泰格醫藥、藥明康德兩大巨頭近一個月的跌幅都超過了10%。
不過從財務業績表現來說,在醫藥、醫療器械等行業一片慘淡的當下,頭部CRO公司的成績單還算亮眼的。2021年第三季度,藥明康德實現營收59.84億元,同比增長39.84%;淨利潤8.87億元,同比增長50.41%;泰格醫藥實現營收13.39億元,同比增長57.77%;實現淨利潤5.26億元,同比增長64.80%。凱萊英也公佈了自己的成績單:公司營收11.63億元,同比上升42.34%;歸母淨利潤2.66億元,同比上升39.3%。
危機顯然並不來自於當下,藥明康德跟高瓴資本或許都是在“未雨綢繆”。
CRO行業解決了創新藥企的痛點——提高研發效率,縮短研發週期、降低研發生產成本、加快上市速度,某種程度來說是整個醫藥創新研發的基礎設施。因此中國創新藥行業的爆發,也催生了CRO行業的高速增長。中小型創新藥企跟CRO基本都是強繫結關係,誇張的情況下一家創新藥企只要十幾個人,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都可以找CRO公司提供服務,一輪融資的資金可能一半都要流向CRO公司。幾家頭部CRO公司的訂單長期滿額,只能提前排期。
過去兩年,CRO指數整體上漲近400%,其中,康龍化成市值上漲了24倍,市值上漲了8.3倍,市值上漲了6倍,凱萊英、泰格醫藥均上漲5倍左右。
不過現在幾乎可以認定的是,上游創新藥企的日子不好過了,融資和IPO都極其困難。導致藥企在搭建管線時,遠不如之前大膽,CRO行業顯然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在二級市場,今年前十個月,已經14家企業在科創板吃了閉門羹,超過了去年全年,這還沒有算上正處於暫緩審議和中止狀態的。其中海和藥物與吉凱基因兩家生物醫藥公司的上市申請被證監會直接否決,這是很少見的情況。
即使IPO成功,股價表現也不太好看,最近甚至已經出現了“破發潮”。華蘭股份、、成大股份先後破發,在港股的、認購情況也遠不如半年前的新股火爆。在一、二級市場都廣泛佈局的PE基金員工在交流中表示,市場下半年太冷了,二級市場表現不好,很多Pre-IPO輪次投資人都不敢投了,一投就虧。
一級市場更“冷”。一位投資人就對記者表示,他們在年初就感覺風向不對了,被投公司B輪融資完,就催著他們把C輪提上了日程。“現在想想,這個決定是對的,晚上三個月,估計錢就難了。”他說。
而且近期的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新政出爐,提到國內創新藥申報臨床試驗要以最優藥物(原研藥)作為對照組,也被市場解讀為重複式的研發不受看好,會直接導致藥企砍掉不少重複研發的管線,對CRO來說未來專案就要變少了。
當上遊創新藥企的生態惡化,很難說CRO的高增長之路還能維持多久。對行業來說,如何“過冬”是馬上就需要有答案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