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屏幕前的你有沒有剁手?如今電商平台的購物節越來越頻繁,而且時長也越來越長,今年雙十一更是頗有些“聲音大雨點小”的意思。
![]()
其實從23年到24年的消費趨勢來看,雙十一還在有增長的趨勢,而且漲幅不小,而今年更是令人驚訝。
今年雙十一銷售額多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
被“攤平”的雙十一:
今年的雙十一,空氣裡瀰漫著一種奇怪的安靜。很多人一覺醒來,打開手機,發現自己居然“什麼也沒買”,社交媒體上,那種午夜零點鐘聲敲響後集體曬單的狂熱氛圍,似乎淡了許多。
![]()
甚至有調查顯示,網絡上高達63%的聲音認為這個曾經的購物狂歡節已經沒什麼存在的必要了。然而,你真的以為這就是全部真相嗎?讓我們看另一組數字。 2023年,全網總銷售額是1.13萬億元。
![]()
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攀升到1.44萬億元。而今年就在人們普遍覺得“有點冷”的時候,整個活動週期的銷售總額,最終有著驚人的1.6萬億元。那為什麼大家依舊覺得沒那麼熱鬧了?答案就藏在日曆裡。
![]()
今年的活動堪稱“史上最長”,從10月7號就已經啟動,漫長的預售期,把過去集中在11月11日那一天的爆發力,像攤大餅一樣,均勻地舖灑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期待被拉長,激情自然就被稀釋了。
![]()
這種感覺,就像是把一場激動人心的百米衝刺,變成了一場考驗耐力的馬拉松。而且戰場也不再是唯一的,曾幾何時,大家都在淘寶這一個地方守候。但如今天貓雖然依舊穩坐頭把交椅,但京東緊隨其後,而新興的抖音更是強勢崛起,位列第三。
![]()
消費者的注意力被徹底分散,你刷會短視頻、我去直播間看看、他可能正在線下實體店體驗,曾經那個所有人都盯著一個屏幕、等待一個時刻的場景,已經被這種多渠道、多場景的購物季徹底瓦解。
![]()
所以今年並不是人們的消費狂熱消失了,而是從一個“時間點”的瞬間爆發,擴散成了一個廣闊的“面”。
![]()
現在輪到消費者的會和:
其實不僅僅是電商平台在變,消費者的變化也很大,而且還很有意思,今年冬天,一種意想不到的單品在大學生群體中火了,就是軍大衣,一句“不是羽絨服買不起,而是軍大衣更有性價比”的流行語,讓消費者的錢都投在了這個地方。
![]()
我們也一樣能看出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消費者們已經不再盲目地為品牌溢價買單了,幾乎同時,關於“300元買不到真羽絨服”的討論也在網上吵翻了天,消費者對產品本的刨根問底讓他們變得更理性,也更“計較”,經濟壓力是一方面,還有就是明白了什麼是消費者權益。
![]()
人們不再沉迷於平台設計的“湊滿減”數字遊戲,對複雜的規則感到頭疼和厭煩,這種情緒本質上是對被營銷話術擺佈的一種反抗,同時消費者也感覺折扣、滿減、贈品這些實打實的優惠在減少,購物的純粹樂趣正在下降。
![]()
消費者們他們一邊捂緊錢包,一邊又毫不猶豫地為自己真正認可的商品付費,看看今年那些悄然走紅的品類,充滿科技感的AI眼鏡、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輕奢皮草,還有主打“新中式養生”概念的各種產品。
![]()
年輕人開始研究蘋果黃芪、山藥和薑黃的功效,這說明消費並未簡單降級,而是走向了更精準、更個性的分化,大家只是不再為符號狂熱,而是開始為實用、為口碑、為更好的售後服務,也為自己的心頭好,投出真金白銀的一票。
![]()
桑坡村,一個時代的背影:
給大家說一個典型,河南的桑坡村,這個村子名頭可不小,曾被譽為“中國皮都”,也是響噹噹的“淘寶第一村”,它處理著澳大利亞每年超過80%的出口羊皮,產品遠銷俄羅斯、美國、日本,這裡的產業從最初的皮毛加工,一步步升級為羊毛製品,並搭上了電商的快車。
![]()
巔峰時期,桑坡村是什麼景象?一天能湧進四五萬客流,商家們通宵達旦地直播,連小縣城裡的11家快遞公司都高速運轉,有的快遞員,一天就能攬收500個包裹,2018年,全村的電商銷售額衝到了16億元,許多商家每天只能睡上三四個小時。
![]()
桑坡主營的冬裝恰恰是雙十一的核心消費品類之一,它的興盛可以說就是那個流量紅利時代的最好證明,然而,早在2024年1月,就有人說這裡“80%的店鋪關門”,出現了“大量店鋪被封”的情況,那個曾經徹夜不眠的村莊,如今顯得有些冷清。
![]()
桑坡的起落並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雙十一的衰落,但全國各地總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這是電商舊模式的終結,那種嚴重依賴平台流量紅利、靠低價爆款和高強度勞動堆砌起來的商業模式,在消費者變得越來越聰明、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的今天已經走到了盡頭。
![]()
當桑坡的傳統模式遭遇困境時,各大平台卻在今年普遍引入了AI技術,推出了AI試衣、AI購物清單這類新功能,雙十一這艘大船正在調轉船頭,從過去的“流量驅動”全力駛向“技術與服務驅動”的新航道。
![]()
所以,“雙十一”真的沒落了嗎?或許只是那個由阿里在2009年創造的、充滿衝動消費與集體狂歡的“光棍節”促銷符號,正在告別它的青春期,它走過了16、17年的歲月,已經進入了一個更加理性、多元的成年階段。
![]()
曾經那個屬於特定平台的“獨角戲”如今已經演變為一個天貓、京東、抖音等多元共同的“大舞台”,線上與線下的界限正在模糊,未來的增長點必然屬於那些能將兩者無縫融合的“聰明人”。
![]()
我們告別的是一個符號化的“雙十一”,我們迎來的是一個更加務實、更加分散,也更加個人化的“每個人的十一月”,這場變革的核心,不是衰落,而是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