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發動了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到現在三年多了,戰線拉得老長,雙方傷亡慘重。俄羅斯那邊說這是為了保護自己邊境安全,打擊所謂的新納粹勢力,還抱怨北約東擴擠壓了他們的戰略空間。烏克蘭則堅持這是侵略,必須要俄羅斯完全撤軍才能談。
歐洲國家一開始齊心協力支援烏克蘭,德國、法國這些大國提供了武器和資金援助,總額加起來上千億美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多次表態,說要讓俄羅斯付出代價,結果歐洲自己能源價格飛漲,經濟也跟着遭罪。俄羅斯石油禁運讓歐洲好多工廠開工不足,民眾冬天取暖都成問題。
美國從拜登政府開始,就大規模援助烏克蘭,軍火、情報啥都給,到2025年1月,總援助額已經超過660億美元。特朗普上台後,政策有點調整,他說要儘快結束戰爭,別再無休止扔錢進去。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就職沒多久,就開始推動外交努力,說要用談判解決問題。
7月14日,他宣布一個新計劃,把武器賣給歐洲國家,而不是直接給烏克蘭,這樣既能刺激美國軍工產業,還能讓歐洲多出點血。特朗普還公開說,烏克蘭得同意停火,讓步領土來換和平。
8月20日,他明確表示不會派美軍去烏克蘭保衛安全,強調美國優先,別把納稅人的錢扔到國外去。9月16日,特朗普又說結束烏克蘭戰爭比想象中難,但還是要加大對俄羅斯的制裁,如果他們不讓步,就加碼。
俄羅斯那邊,普京一直強硬,堅持要烏克蘭非軍事化、中立化,還得承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那些地方歸俄羅斯。
2025年8月22日,普京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俄美關係可能有改善空間,尤其在北極合作上,說那裡礦產資源豐富,得共同開發。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推進緩慢,前線僵持,士兵傷亡據說每周上千。
歐洲國家內部也開始分歧,法國總統馬克龍一開始積極,2025年2月訪美時想說服特朗普多援助,結果沒談攏。德國總理則更務實,擔心經濟衰退,說歐洲得自己多扛點。歐盟整體上還是支持烏克蘭,但援助疲勞越來越明顯。
2025年8月15日,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會晤,談了能源和北極開發。阿拉斯加那邊有聯合基地,兩人討論了海上停火和貿易路線。俄羅斯想利用北極航道賺錢,美國也眼饞那裡的石油和礦產。2月26日,美俄官員就北極經濟合作初步接觸,說要共同探索貿易路線,避免衝突。
普京8月22日又說,看到俄美關係的隧道盡頭有光,尤其在北極礦產上,儲備巨大,得合作開發。俄羅斯和中國在北極也加強合作,2025年7月,兩國派冰破船和研究隊去北極圈,深化安全協作。這讓美國有點警惕,但特朗普政府還是想拉俄羅斯進經濟圈子,緩解烏克蘭壓力。
俄烏衝突讓歐洲安全架構崩盤,北約加強了東歐部署,但俄羅斯的反擊讓歐洲能源危機加劇。2025年5月12日,歐洲和美國短暫聯合施壓俄羅斯,要30天無條件停火,但沒成功。
歐盟內部意見不一,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強烈反俄,法國德國則更傾向談判。馬克龍推動歐洲獨立國防,但貿易損失太大。特朗普上台後,對歐盟貿易政策更狠。
2025年2月26日,他宣布對歐盟進口徵收25%關稅,尤其是汽車和零部件。4月2日,又調整範圍,加了藥品和工業品。7月27日,美歐達成貿易協議,歐盟同意付15%關稅,包括汽車,特朗普說這是平衡貿易赤字。
8月21日,美歐聯合聲明,歐盟取消對美國工業品的關稅,提供市場准入,但美國還是保留了部分徵收。9月5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修改互惠關稅範圍,說要確保公平。歐盟出口下降,德國汽車業工廠減產,工人失業率上升。這讓歐洲更依賴美國援助,卻又被貿易戰坑了。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特朗普在白宮會晤,特朗普要烏克蘭同意停火,澤連斯基不同意,說必須有安全保障。3月11日,美俄在沙特閉門會議,沒談攏海上停火。烏克蘭軍隊在前線挖掘壕溝,抵抗俄羅斯推進,但援助減少讓局勢吃緊。
中國在整個過程中保持中立,沒直接捲入。外交部多次表態,支持通過對話解決,支持美俄溝通。發言人林劍說,中國樂見各方談判,強調政治解決是唯一出路。中國沒提供武器給任何一方,堅持不干涉內政。
烏克蘭想拉中國幫忙,推動和談,還希望戰後重建有中國參與。但中國外交部否認參與維和,說沒這回事。俄羅斯和中國關係密切,但中國沒偏幫,保持平衡。
中國專註自己的事,尤其南海。
美俄歐博弈複雜,美國想拉歐洲出錢,俄羅斯要歐洲讓步,歐洲自己內部亂。特朗普操作想誘中國下場,但中國不上套。2025年9月4日,特朗普敦促歐洲對中國徵收100%關稅,說要施壓。但中國外交重申中立,海軍繼續巡航,按規劃前行,海軍常態部署。
整體看,這場戲各方都有算盤,美國想省錢結束戰爭,俄羅斯要保成果,歐洲怕最慘。中國不下場,明智,避免捲入泥潭,專註發展。
參考資料
趙隆:中國在俄烏之間,如何破局?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