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全國跳皮筋都有「馬蘭開花」?
跳皮筋並不是純粹民間自發的兒童遊戲。
文|劉喜
這個問題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為什麼跳皮筋盛行全國,規則和跳法卻一模一樣?
正因為有高度雷同的跳法,才會有那首傳遍全國的「口訣」。
跳皮筋的規則真的全國一樣嗎?的確如此。跳皮筋的精髓在於:用雙腿在繩間挽出花式的同時,避免壓到不該壓的繩子。
具體要實現的「挽花」也無非那麼幾種。除了上述視頻裡的步法之外,還有「踩花」「四大腳」等,在不同地方名稱不同,步法卻是一樣。
· 跳皮筋技法大全
為什麼跳皮筋的規則在全國通行大同小異?
相比於民間起源,這個遊戲更像是自上而下推行的產物。
建國之前,在大街小巷鮮見「跳皮筋」的身影;民國時期國民黨中央黨部製定的體育節裡,出現了踢毽子、跳繩等兒童遊戲,但也沒有關於「跳皮筋」的記錄。
況且,跳皮筋必不可少的工具—— 皮筋,是工業化大院的產物。先有工業大生產產生的橡皮廢料,才會有廠礦子弟「薅羊毛」用於遊戲的機會。
在五六十年代,可以用來玩的一整段皮筋並不多見,不少六零後的回憶中,人生第一條皮筋都是用壞掉的自行車內胎剪成、或者由多段彈力繩連在一起做成的。
五十年代末的國慶大典上,出現了紅領巾跳猴皮筋兒的身影。 1960 年代初,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了全市小學生跳皮筋比賽,規模很大、花樣繁多、還有老師編排,已經是一項成熟的、登堂入室的兒童運動。
· 1958 年的上海,正在跳皮筋的孩子們
比規則更為統一的,是孩子們在跳皮筋時念著的歌謠。
比如歌頌革命英烈的童謠,像版本眾多的《學習李向陽》:
學習李向陽,堅決不投降
敵人來抓我,我就跳高牆
高牆不頂用,我就鑽地洞
地洞有炸子,炸死美國鬼,鬼—鬼—鬼!
跳皮筋運動剛剛興起時正值「三反」「五反」,相關歌謠也層出不窮:
猴皮筋,我會跳,三反運動我知道
反貪污,反浪費,官僚主義也反對
小皮鞋,嘎嘎響,資產階級臭思想
到六七十年代,跳皮筋童謠的內容更是從生產建設、打好豐收戰到思念寶島一應俱全:
小皮球我會跳,國家大事我知道
抓革命,促生產,搞好農業豐收戰,豐收戰
橡皮筋,腳上繞,繞在腳上跳呀跳
像飛雁,似小鳥,先跳低來後跳高
跳過山,跳過海,跳過祖國台灣島
見親人,小同胞,同跳皮筋同歡笑
這些邏輯完整、琅琅上口的童謠,更像是成年人教育推廣的產物。
也有一些兒童創作的革命童謠,比如《週扒皮》,一看就是小孩子喜歡的風格:
週扒皮,皮扒週,週扒皮的老婆去蘇州
蘇州蘇州解大放,週扒皮的老婆賣冰棒
冰棒冰棒化成水,週扒皮的老婆變成鬼
這首歌謠有許多不同版本,在江浙地區,週扒皮的老婆去的不是蘇州,而是廣州。
不過,孩子們更喜歡的還是「一個老公公/放了一個屁/穿過鐵絲網/來到意大利」這樣無厘頭且讓成年人微皺眉頭的童謠。
在這些童謠中,傳播的頭號勝利者就是被稱為「建國後最大數學謎題」的《馬蘭開花》:
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馬蘭開花三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
(還有一個版本是「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雖然沒人明白為什麼就「二五六、二五七」,但這首節奏鮮明的童謠繁盛至今,從六零後到九零後,不少人都有朗誦著這首歌謠在橡皮筋上上下翻飛的回憶。
作為兒童遊戲,跳皮筋雖然極有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教化產物,但它能有幾十年的強大生命力,正是因為它會「審時度勢」,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方向。
八十年代以後,嘎嘎響的小皮鞋不再象徵「資產階級臭思想」,而變成了新一代女孩子們的嚮往:
高跟鞋、高跟襪,我給高跟打電話
107、108,就怕高跟不在家
更多的歌謠,來自於逐漸充斥兒童生活動畫片和港台劇:「美麗的公主要出嫁/嫁給北京的唐老鴨」「小燕子飛/五阿哥追/爾康在家抱紫薇」「傻郭靖/娶黃蓉/嘻嘻哈哈老頑童」……
這些童謠,一同成為8090 後們獨一無二的童年記憶。鋼筋森林的興起、電視節目的風行,都沒法澆滅小朋友們下課後扔掉書包一起跳皮筋的熱情。
直到今天,互聯網作者們還在賦予老童謠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