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里的創新成果
如何變成患者手中的“救命葯”?
這個生物醫藥行業的核心難題
正在南京這裡找到系統性答案
今天,中國藥科大學與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政府簽約,共同創建國家大學科技園。這不僅是又一個產業園的誕生,更是一次針對生物醫藥轉化“堵點”的生態化改革。
完成“從0到1”的驗證
生物醫藥領域長期面臨一個結構性困境:
院士專家手握大量創新成果卻無法實現轉化,投資方擁有雄厚資本而不敢投,臨床醫院面臨諸多難題卻找不到解決方案……各方資源彷彿運行在不同的軌道上,難以匯聚。
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正是為了打通這條梗阻的“轉化鏈”,構建一個讓技術、資本、臨床高效對接的生態系統。
本次共建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將以中國藥科大學玄武門校區為基石。
這片約10公頃的土地不僅是地理上的核心,更是資源匯聚的樞紐。其周邊5公里範圍內匯聚了16所綜合性高校、22家三甲醫院,形成了稀有的產學研醫密集區。更重要的是,中國藥科大學自身已搭建起概念驗證中心、藥理平台等專業服務體系。
這意味着,一個初創項目在走出實驗室之前,就能在這裡獲得關鍵的早期支持,完成“從0到1”的驗證,顯著降低創業門檻。
機制+平台+資本+項目
國家大學科技園通過“機制+平台+資本+項目”聯動構建創新生態。
機制方面,採用校企地合作、市場化運作,設立產業基金並由專業項目經理人篩選項目,吸引社會資本解決長期資金難題。
平台方面,組建第三甲醫院聯盟和投資機構聯盟,推出“葯源匯”服務平台,打通成果轉化渠道。
資金方面,鼓樓區、中國藥科大學、新里程、五礦證券共同設立南京生物醫藥研發轉化基金簽約,專項用於生物醫藥創新轉化。中國藥科大學還發布了校友基金。
此外,ai三維導航乳腺旋切系統、腦膠質瘤治療用pdc藥物開發等十餘個前沿項目簽約發布,標誌着合作已步入實體化運營階段。
未來,國家大學科技園還將新建約16萬平方米的科創載體,輻射周邊130公頃的南京生物醫藥創新轉化中心,着力將這裡打造成一個讓創新發現、資本、政策、臨床需求能夠高效對接的“寶地”。
正如中國藥科大學工學院朱雄教授所言:“我們不需要去找資金,也不需要去找場景落地,需要轉化時有轉化平台,需要臨床時有三甲醫院臨床平台。”這種全鏈條的服務體系,正是國家大學科技園想要提供的核心價值。
南京廣電·牛咔視頻記者:胡芹
編輯:智兆良
執行主編:洪雲菊
主編:楊洋
製作:南京廣電融媒新聞中心
【來源:南京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