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場環節,人民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老院長賀綠汀作品《游擊隊歌》的旋律響起,喚起人們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和致敬。11月27日晚,上海音樂學院建校98周年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上演。這場承載着學校近百年藝術積澱的音樂盛典,既集中展現了上音拔尖創新藝術人才培養的豐碩成果,也傳遞着代代相傳的育人初心與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青春逐夢綻芳華,育人模式顯成效
舞台上,一批從上音沃土中成長起來的青年音樂家,帶着國際賽事的榮耀綻放光彩。指揮新銳江非凡已在上音求學十年,斬獲第二屆門德爾松國際指揮大賽獎項的他,更收穫了經紀公司簽約與歐洲音樂會邀約。“上音給青年學子提供了與國際接軌的視野和優質平台,更有眾多優秀教授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這種藝術浸染讓我受益終身。”談及當晚執棒的布拉姆斯《學院慶典序曲》,他補充道:“這首曲子里的學術氣息與慶典氛圍,正好契合母校98年的底蘊與活力,能在上音歌劇院為母校獻藝,是我十年求學路最珍貴的答卷。”
兩位金鐘獎得主的表現同樣亮眼。男中音張曦剛拿下第15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美聲組獎項,在音樂會上下半場分別獻上比才《卡門》中激昂澎湃的《鬥牛士之歌》與《黃河頌》。“學校的教創演研一體化培養模式,讓我在專業技能、作品詮釋和綜合素養上實現了全方面進步。”他感慨道:“從第一次登台演唱,到如今在母校校慶音樂會唱響經典,導師們的全程陪伴讓我少走了很多彎路,《黃河頌》里的家國情懷,也讓我更懂音樂人的使命。”
同為第15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得主的博士研究生、女高音顧文夢,則以威爾第歌劇《命運之力》中的高難度詠嘆調“安寧,安寧”和《黃河怨》驚艷全場,她的演唱兼具技術精度與藝術深度,感人至深。“本科五年打下的堅實基礎,讓我留學時能直接與國際接軌,而學校賽前提供的大量實踐機會,讓我站上賽場時毫無懼色。”她還分享了獲獎後的心境:“金鐘獎是認可更是起點,回到母校的舞台演唱,就是想把學到的東西回饋給培養我的土壤。”
17歲的上音附中高二學生章奧哲,作為第58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及最佳帕格尼尼協奏曲演奏獎得主,當晚帶來了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協奏曲》。面對“天才少年”的讚譽,他格外務實:“沒有捷徑,就是從小打下的好基礎和每天不間斷的練習,多練音階才能保證音準。”談及這首高難度作品,他補充道:“帕格尼尼的曲子不僅考驗技巧,更需要融入情感,何弦老師總說‘技巧是服務於音樂的’,我一直記在心裡。”
藝脈傳承守初心,文化潤邊顯擔當
近百年的育人之路,上音的藝術傳承從未停歇。章奧哲的導師何弦教授,作為上音上世紀80年代的本科生,見證了學校音樂教育的探索與積澱。“早年我們參加國際比賽時,常面臨作品風格、樂譜版本等諸多未知挑戰,老師和學生就一起鑽研、向國外專家虛心求教,這種共同學習的探索精神一直傳承至今。”何弦表示,上音“大中小一貫制”的培養模式,能讓教師長期追蹤學生成長,精準把控專業細節。談及弟子章奧哲,他滿眼期許:“奧哲的天賦難得,但更可貴的是踏實,我們不僅教他技巧,更教他敬畏音樂、堅守初心,這是上音代代相傳的育人之道。”
音樂會下半場聚焦冼星海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適逢作曲家誕辰120周年,選擇這一經典之作既是對先賢的深切致敬,亦是對歷史文脈的當代續寫。創作於1939年的此作,早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壯闊音樂象徵,上海音樂學院此番完整呈現八個樂章,彰顯對經典傳統的珍視與守護。
演出由張國勇教授執棒上音交響樂團與交響管樂團,鄒栩翔老師指揮上音合唱團和“果韻同聲”合唱團。從《黃河船夫曲》到《怒吼吧,黃河》,音樂在張國勇的指揮下層層推進,氣勢磅礴。上音交響樂團與交響管樂團的演繹富有朝氣與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作品的音響層次;朗誦者楊楊的深情道白,與聲歌系教授趙勇、青年教授陳家坡和張曦、顧文夢的精彩領唱相得益彰,共同構建起一幅壯闊的歷史音畫。
此次登台演出的上海音樂學院援青工作站果洛民族中學“果韻同聲”合唱團,由初一初二的藏族學生組成。上音援青教師胡峻帶着孩子們第一次走出青海,登上了上海的舞台。“當地孩子能歌善舞,但合唱發音和普通話需要調整,我們通過線上連線上音聲樂系老師輔導、線下集中訓練,幫他們逐步適應。”胡峻分享:“孩子們第一次接觸五線譜、第一次排練合唱時的好奇眼神,讓我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他們的聲音里有草原的遼闊,這是最純粹的音樂力量。”
上音於2023年成立的援青工作站,是國家戰略背景下藝術教育援西的重要實踐。工作站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持續開展“組團式”音樂教育幫扶活動,培養出首位考入上音本科的藏族學生麻切仁措。2025年5月,“上海音樂學院援青工作作站”入選2025年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層項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