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一生跌宕起伏,有人的一生平凡安靜,可最終都要歸於一處,迴歸家庭,落葉歸根。
年到五十的人,是生活的中流砥柱,卻也是生活無奈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們,只能砥礪前行。
人到中年,我們不再是那熱血沸騰的毛頭小子,也不再是那不喑世事的青澀少女。
這份成長中,我們吃過多少苦、流過多少淚,懂的人自會懂,不懂的人,說再多也無用。
怎奈生活並不會因為我們一路走來的不容易,而網開一面。那些要離開的,還是留不住。
村上春樹如是說:“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頑,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
人生,本就是一個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得失”是人生的常態,坦然面對才是生活。
父母的老去
孔子有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人生海海,順應天意。別忌諱離別病痛、諱疾忌醫,而是要正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當然也包括“生老病死”。
到了一定的年紀,如果你的父母都仍然健在,那是福氣。如果不幸要經歷子欲養而親不待,也是一種命運的安排。
面對曾經是人生支柱的父母,慢慢地變老,很多人無法接受,也有的人是忽然之間,方才察覺父母已經老去。
但是,我們能夠去做的,只能是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多陪伴、多感恩。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帶給父母一些歡樂,鼓勵他們豐富自己的生活圈子。
父母在的時候,生活就和往常一樣,有喜怒哀樂,也有柴米油鹽。
而當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腳步時,也要調整好自己,接受現實,接過生活的擔子。
愛人的遠離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人到中年,失去愛人是怎樣的一種體驗?高贊回答是:
每一天都度日如年,每一天都恍如隔世,不敢看他的照片、微信、電話,不敢聽到他的訊息。可我還是習慣每天給他點菸、準備茶水和飯菜。就像,他仍然和我們生活在一起那樣。
中年人的婚姻很多已失去了新鮮感,但兩個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勝似親人,身邊有一個人默默陪伴的習慣,已然養成。
也不排除一些夫妻伉儷情深,相互之間還能相看兩不厭,這樣的婚姻,難得,但真的有。
正如《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裡說的:“我希望寫字時,手邊的茶杯裡一直是我喜歡的溫度;我希望點菸時,你告訴我離今天的份額還有幾根;我希望沉默時,你一言不發在身邊,我們卻不會覺得尷尬……”
人到中年,如果另一半離開了,那必然會是傷筋動骨的疼痛。
孩子的成長
戰國策裡有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龍應臺在《目送》中亦是這樣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想要子女成長,就必然面臨著放手。
當曾經那個牙牙學語的孩子長大了,作為父母,得體地退出他們的生活,亦是一種深愛。
當然,看著孩子漸漸長大,成長到可以離開我們獨立生活的時候,父母的心情無疑是極其複雜的。既有對子女獨立的欣慰,又有著將要放手的失落。
而年過五十,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時,這種“漸行漸遠”是無法避免的。我們要勇敢地學會接受,也要讓自己有愉悅接受的心理準備。
如同雄鷹會把幼崽趕到懸崖邊,讓它學會飛翔一樣。懂得給孩子更廣闊的空間,也是為人父母的成長。
找尋自我,才是生命存在的最終意義。
人生就如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主角,也是配角。但在自己的生命裡,你都是那個繪聲繪色的成功者。
王小波曾寫道:“我來這個世界,是來看花怎麼開,水怎麼流,太陽怎麼升起,夕陽何時落下,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場偶然,我在其中尋找因果。”
心態越穩,人生過得越舒坦
擺正自己的心態,生活才能處處是陽光。總是困在“心魔”中出不來的人,日子不是過,而是熬。
當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心態,看什麼都是風景,就算是獨自一人站在熙熙攘攘的街頭,也不會感到孤獨。
五十歲,才是人生的開始
五十歲了,做事別再那麼拼命,是該穩步前進,鞏固成績、享受成績的時候了。
五十歲的人,真正的成就才剛剛開始,別輕易說放棄,也別為難自己。真真切切的,去為自己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