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
人民網廣州11月19日電 (記者羅知之)2025年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10周年。11月18日,人民網以“數智深融 共啟新程”為主題,在廣州市南沙區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第二十屆中國經濟論壇平行論壇——2025數字經濟大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在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2025年,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繼續保持快速發展,以公共數據“1+3”政策組合拳為代表的數據制度體系建設持續加速,在數據應用等領域的產業實踐探索多點開花,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加速轉型。
供得出: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持續擴大數據供給
敖立表示,公共數據資源正在從政務數據共享、公共數據開放、公共數據授權運營三大方面強化供給。
他指出,政務數據共享已邁入法治化階段,2025年《政務數據共享條例》構建了“一盤棋”統籌的制度框架;公共數據開放方面,地方政府始終在推進,但相較於區域層面,行業層面的制度設計還需要繼續加強完善;授權運營方面,配套文件陸續發布,為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深入實施明確了方向。
“面向人工智能發展需求,高質量數據集建設也在加速推進。今年年初,國家數據局組織27個部委啟動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工作,國務院國資委也圍繞10個領域推進央企數據集建設。”敖立說。
具體來看,一方面,工業製造、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持續深化創新應用探索;另一方面,開源社區、數據服務企業、數據標註基地、數據交易所等共同構建起穩定的多主體供給生態。在此基礎上,以“研發、交付、運維、運營”四大管理為核心的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方法論,也已初步形成。
流得動: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成為頂層設計關鍵目標
敖立指出,制度層面始終錨定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的戰略目標,將“統籌謀劃、系統培育”作為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強調全國“一盤棋”。完善統一的數據資源登記規則,數據交易、安全標準體系亟待建立。
從技術支撐來看,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建設需要構建適應數據要素特徵、能有效促進數據流通利用的基礎設施迫在眉睫。2024年底,《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發布,提出了可信數據空間、數場、數據元件、數聯網、區塊鏈網絡、隱私保護計算平台六大數據流通利用的技術設施。到今年8月,國家數據局已組織部署了兩批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工作,各地正在結合自身特色探索建設方案,積累建設經驗。
從市場來看,場外交易仍然是數據流通交易的“主陣地”,在金融徵信、商業信息查詢等領域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而固化的市場格局,但公開披露的信息不夠充分,需要持續強化合規管理。今年年中,國家發布了四份數據流通交易合同示範文本,可以幫助場外市場的數據供需主體明確合規標準,降低對接成本。
“場內交易場所仍在積極探索發展路徑,從合規增值服務、細分應用場景、推動公開透明等方向尋找不可替代性。”他說。
用得好:“數據要素×”多舉措推動數據使用復用
敖立介紹,自《“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印發以來,國家與地方多維度部署落地。試點建設上,金融、氣象、文物、醫藥等行業主管部門積極謀劃創新試點,探索數據賦能路徑。
與此同時,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動數據應用範式發生根本性變革,讓數據的價值挖掘更精準、更高效。
一是數據智能體與大小模型協同,大模型分析工具整合多類型的數據處理能力,再通過智能體調用專業小模型,實現多模態數據高質量分析,更全面地理解和處理複雜問題;二是大模型推動信息檢索實現“智能化躍遷”,精準完成數據與信息整合,提升檢索效率;三是大模型與知識庫、知識圖譜融合,結合雙方優勢實現複雜推理,在工業製造、交通物流等場景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將數據進行資產化處理和運營是‘用得好’的延伸。目前,數據資源入表已從頭部企業向全行業擴展。”敖立表示,儘管數據資產化探索初顯成效,但仍面臨數據資產權屬糾紛、數據估值無統一標準、企業數據資產運營能力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制度完善、技術創新與能力建設逐步破解,讓數據資產化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引擎”。
保安全:數據安全與智能安全緊密結合
當前,數據安全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構建起更主動、更精準的防護體系。
敖立指出,制度上,數據安全治理向ai領域延伸,《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等均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涉及的安全治理要求進行部署。
技術層面,數據安全邁向精準智能。ai技術推動數據安全保護更加精細化。ai原生平台則通過整合多源數據,構建全局風險畫像,數據安全從“被動響應”轉向“智能防禦”。
產業實踐層面,安全治理也同樣從被動應對監管達標轉向主動治理,更多企業開始將數據安全納入戰略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