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癌症與炎症有關!換一換主食,全身炎症水平都降低了!

久炎易癌?抗炎可以這樣做

你是否曾被鼻炎、咽炎、胃炎等“發炎”問題困擾?事實上,發炎是身體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當身體遇到外來病菌或損傷,比如手指被割傷後出現的“紅、腫、熱、痛”,就是急性炎症在積極對抗外敵、修復組織。

可一旦炎症從“緊急響應”轉為“長期駐紮”,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慢性炎症不像急性炎症那樣大張旗鼓,而是悄悄在體內蔓延,潛移默化地影響健康,甚至成為癌症的“推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全球有1/6的癌症與細菌、病毒感染引發的慢性炎症有關。

為什麼慢性炎症會變成癌症的“溫床”?

這就像一部細胞界的“悲劇三部曲”:

第一幕:無限循環的修復bug

慢性炎症讓組織反复“損傷-修復”,修復需要細胞不斷分裂。而細胞分裂次數越多,DNA複製出錯的機率就越大,癌細胞產生的風險也隨之升高。

第二幕:免疫系統“調虎離山”

當異常細胞出現,本應全力剿匪的免疫系統,卻被持續不斷的炎症反應牽制了精力——就像保安被一群小混混吸引了注意力,卻沒發現真正的江洋大盜已潛入金庫。

第三幕:癌細胞“集結成團”

如果這些初生的癌細胞沒有被及時清除,它們就可能日積月累、形成組織,最終發展為令人談之色變的惡性腫瘤。

飲食是調控炎症的關鍵,換個主食有望改變局面!

慢性炎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饮食尤为密切。一项由首都医科大学开展的最新研究带来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不用彻底改变饮食习惯,只需将主食换成全谷物,6周后全身炎症水平就有显著下降![1]

什麼是全穀物?

全穀物:指完整保留胚乳、胚芽和谷皮的穀物,如糙米、全麥、燕麥、蕎麥、玉米等。

精製穀物:是指經過精細加工,去除了谷皮和胚芽,只剩下胚乳的穀物,如白米、白面。

研究是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將120名平均64歲的參與者分為兩組:一組吃精製穀物,另一組吃全穀物,其他飲食不變。 6週後的結果非常明顯:

  • 炎症因子下降:全谷物组体内的IL-22、IL-23两种炎症因子水平显著更低。
  • 有益物質上升:全穀物組糞便中的丁酸(一種短鏈脂肪酸)水平更高。丁酸是腸道菌群發酵膳食纖維後的產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

簡單說,全穀物通過滋養腸道菌群產生丁酸,從而幫助身體“消炎”。

除了抗炎,全穀物還有這些好處:

  • 控制血糖、血脂
  • 幫助體重管理
  • 降低胃癌風險
  • 預防結直腸癌
如何聰明地吃全穀物?記住3個技巧!

1、會挑選:

  • 看種類:選擇糙米、燕麥、玉米等為原料的食品。
  • 看含量:配料表中全穀物比例最好在51%以上。

  • 看配料:盡量選原味、少糖、少添加的產品。

2、會烹調:

  • 全穀物較硬,建議提前浸泡。
  • 善用廚房工具:用高壓鍋煮雜糧粥、豆漿機打米糊、電蒸鍋蒸雜糧飯,都能讓口感更軟糯。

3、會搭配:

  • 不必頓頓全穀物,可先從一日一餐做起,比如早餐吃燕麥,午餐或晚餐吃糙米飯。
  • 循序漸進,讓腸胃逐漸適應,最好能將全穀物均勻分配到三餐中。

慢性炎症雖隱蔽,卻與癌症風險密切相關。而我們只需做一個簡單改變——把一部分白米白面,換成糙米、燕麥等全穀物,堅持幾週,就能有效降低體內炎症水平。健康有時並不復雜,從換一碗飯開始,就是走向防癌抗病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 全穀物攝入對中老年社區居民免疫介導炎症的綜合調節作用:真實世界隨機對照試驗

審核專家

熊竹娟

臨床營養科

門診三級專家

門診時間:週二上午(武侯院區)週四上午(天府院區)

曾瑜

臨床營養科

主治醫師

門診時間:週一下午(武侯院區)

《防癌大講堂》節目預告

每週四晚22:00鎖定四川電視台新聞頻道(SCTV-4)收看《防癌大講堂》,癌症「防-篩-診-治-康」全週期科普,抗癌指南全程守護!

本週四(11月27日)話題:醫生的“新手臂” 精準掃除惡性腫瘤

講者:胸外科主任導師/主任醫師李強

胸外科副主任兼胸外科二病區主任/副主任醫師胡彬

胸外科二病區護士長/副主任護師劉曉琴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