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卷”是供給政策還是內需政策??

引子

最近,各行各業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內卷”,對上遊商品價格的提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7月19日,官媒報道,高層出席雅魯藏布江下遊水電工程开工儀式,該項目總投資額約1.2萬億

這一信息刺激了商品期貨在7月21日的普遍上漲。譬如,焦煤合約大幅上漲了近8%。

受商品期貨市場的帶動,股票市場也开始了“反內卷”交易。

不過,有相當多的投資者並不看好“反內卷”,他們的理由是,“反內卷”是供給側的政策,不會改變需求端的變量因此,政策的效果很難傳導到需求端

於是,他們又拿出了那些被揉搓得皺巴巴的老配方:1、大規模財政刺激;2、地產收儲;3、發消費券等等。

那么,“反內卷”是供給政策還是內需政策??它真的像表面所展現的那樣,只影響供給嗎??

跟以往一樣,我們還是先上結論,如果我們用“碎片化”的西方經濟學

ps:對西方經濟學不完整甚至扭曲的理解),這只能是供給政策;但是,如果我們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分析問題,這是典型的內需政策也就是說,對於工業出口國尤其是工業出口大國來說,“反內卷”就是內需政策,遠遠勝於財政政策的內需政策。

工業出口國的荷蘭病治理

在《爲什么銀行股的估值在被系統性地重估??》一文中,我們討論了資源國的荷蘭病,並把這個討論擴張到了工業出口國的荷蘭病治理

如上圖所示,爲了避免資源租回流膨脹本國的服務業,荷蘭病的標准治理辦法爲——抑制資本回流

在具體實踐中,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把資源租所形成的外匯儲備收歸官方,官方再成立一個主權財富基金,統一管理。

因此,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就成了荷蘭病治理的一個典範(ps:教科書裏經常講),它有效地解決了資源租回流抑制本土制造業的問題。

對稱的,工業出口國也會遭受荷蘭病的侵襲,所以,標准的做法爲學習資源國的做法,把大量的外匯留在海外。這種留存既可以是依靠官方外匯儲備,也可以是依靠民間的外匯儲備。

如何調劑內需

在《關於5%經濟增速的含義》一文中,我們區分了生產和內需的本質差異。生產有兩個剩余價值實現中心,一個在外部,一個在內部。內部居民的體感跟內部實現中心的狀況強相關

因此,在這個框架下,內需政策的含義極其明確——膨脹內部實現中心

如上圖所示,如果我們要讓內部實現中心膨脹,就要引導海外資本回流。其中,最極端的做法就是強制結售匯

對稱的,如果我們要抑制內部實現中心膨脹,那么,就要抑制海外資本回流。其中,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保持內部政策利率低於聯邦基金利率

如上圖所示,在較長時間內有效聯邦基金利率大幅高於一年存單利率,這導致了持續的存款搬家

更爲直接的內需控制手段

事實上,上文的調劑手段是比較間接的,他所調節的節點在出口鏈條的末端,即出口商把多大比率的外匯給匯回來。如果這個比率高,內部實現中心強勁;如果這個比率低,內部實現中心萎靡

其實,還有一個十分直接的手段,那就是直接調整出口商的成本。如果提高出口商的成本,那么,這意味着大量的利潤留在本土,內部的實現中心會膨脹。相反,如果降低出口商的成本,那么,這意味着大量的利潤留在海外,內部的實現中心會收縮。

上圖是一個極簡模型,在初始狀態下,生產中心的產出恆定,即生產法所統計的GDP恆定,一部分剩余價值通過外部實現中心實現,一部分剩余價值通過內部實現中心實現。

如果內部實現中心所實現的比率較低,那么,本土居民的體感會變差,抱怨內需不足。

那么,如何提高內部實現比率呢??顯而易見,提高國內要素回報是一個好辦法,其中,大家最容易理解的辦法就是漲工資和漲房租

比較吊詭的是,換成其他要素,大家就理解不了了,譬如,提高上遊的水、電、煤的價格,大家就會心存懷疑,會覺得這只是供給側的措施。

事實上,一個人的收入必然是另一個人的支出,一個人的支出必然是另一個人的收入。

我們不能把收支拆开來看,我們要把收支當成一個整體。因此,擴大內需的本質在於擴大內部收支的比率,在於擴大內部剩余價值實現在整個實現循環中的比率。

如上圖所示,內部收支的膨脹最後會體現在境內銀行存款的增加,提高它的辦法有兩個:

1、間接的方法,讓存在境外銀行的存款回流,這是對存量的操作;

2、直接的方法,提高國內要素回報,讓更多的剩余價值實現在內部,從而推高存在境內銀行的存款,這是對增量的做法;

工業出口大國這個身份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神奇的扭曲。

結束語

綜上所述,“碎片化”的西方經濟學所給的大路貨藥方只是某種特例,譬如,直接提高工資和房租,它講的是勞動力和土地的回報

在《關於國際資本流動對房價的影響》一文中,我們給了另外一個藥方,那就是加息引導資本回流,這也是特例,它講的是金融資本的回報

事實上,反內卷這個藥方更直達本質,它把特例擴張爲更一般的境內要素回報。不論是什么要素,只要能帶動境內收支擴張,帶動境內M2增速向上,那么,它就能擴大內需。

所以,股市是有效的,但是,當前的現象無法用碎片化的西方經濟學來解釋。

推理到這一步,我們就能探討更加高階的問題了。

在擴大內需這個問題上,根本沒有爭議。真正的分歧在於要素之間的先後順序——什么要素優先提高回報,什么要素最後提高回報

有的人希望優先提高勞動回報,有的人希望優先提高土地回報,有的人希望優先提高金融資本回報。然而,大家沒想到的是,政府更在意的是生產相關的要素。

也就是說,政府所規劃的路徑爲:讓生產相關的要素回報先提高,逐次蔓延到其他部分,譬如,勞動,金融資本,土地等等。

在《關於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A股的影響》一文中,我們已經討論過了,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決定了土地大概率是最後一個被帶動起來的要素

但是,很多人盲目地強調土地優先的必要性。事實上,在理論上,它跟其他要素是平等的。那些強調土地優先的人,要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內需,要么是揣着明白裝糊塗。

最後,之所以我們可以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輕松得到上述討論結果,主要是爲這門學科十分強調循環。但是,大路貨的西方經濟學(ps:我並不是在指責完整的西方經濟學,而是在指責被閹割的西方經濟學)把收和支給拆开了,分析問題一定會陷入顧頭不顧腚的困境,所得出的結論一定是五花八門的和抓不住重點的。如果你選擇把自己困在這種程度的西方經濟學中,那么,錯過本輪股票牛市也真是“求仁得仁,求錘得錘”了。

ps:數據來自wind,圖片來自網絡


標題:“反內卷”是供給政策還是內需政策??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