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如今在淄博賣燒烤,曾是抗戰劇頂流,時代變了她也換了活法

文|編輯:東波

2006年剛從上戲畢業的王珂,試鏡《狼毒花》裡的戰地醫生惠文,沒想到一演就火出了圈

這個扎著馬尾、說話輕聲的姑娘,就此扎進了抗戰劇的拍攝裡

2007年《狼毒花》播出,觀眾記住了那個穿著洗得發白的軍裝、給傷員包紮時手都在抖的惠文。為演好這個角色,王珂翻了3本抗戰醫療手冊,找小區裡的老兵聊了半個月,拍戲時摔在石頭上腿青了一大塊,還是咬著牙拍完了最後一個鏡頭。

接下來的幾年,她成了抗戰劇的“香餑餑”,每年拍三四部戲,《英雄使命》裡的薛敏更是讓她得了“抗日劇女王”的稱號。拍那部戲時是三伏天,她穿著三層厚的軍裝跑炸點,腳腫得穿不上鞋,就用布裹著繼續拍,導演說“這姑娘比男演員還能扛”。

2015年廣電開始管抗日神劇,王珂的戲路突然就窄了。她試著演《傾城絕戀》裡的大家閨秀,可觀眾看她端著茶杯,總覺得下一秒她要掏槍打鬼子。同期的小花都在綜藝裡刷臉,她卻連微博都很少發,說“不想靠炒作博眼球”。

2017年起,她的試鏡越來越少,有次導演直接說“你身上的抗戰味太重,現在市場不喜歡這個”。她在家躺了半個月,每天盯著天花板發呆,直到2018年回家看父母,發現爸爸的白頭髮都快蓋住黑髮了,媽媽藏起了治腰的藥,她突然就醒了——原來自己忙了這麼多年,連陪父母的時間都沒有。

那年她推掉了一個配角的邀請,收拾行李回了淄博。靠著大學學的播音主持,進了本地電視台做《淄博文旅探鮮記》。她還是以前的習慣,不化妝,提前三天查景點的歷史,為了拍清晨的八大局早市,她早上五點就蹲在路邊,等賣包子的阿姨掀開蒸籠的那股熱氣。節目沒火,但本地的大爺大媽都認識她,說“這姑娘拍的淄博,像我們自己家的院子”。

王珂的轉變,其實是把“演英雄”的勁,換成了“做自己”的穩。以前拍抗戰劇,她拼的是“像英雄”;現在拍淄博,她拼的是“像淄博人”。她發的第一條燒烤視頻,沒有濾鏡,沒有腳本,就站在路邊攤前,手裡拿著餅捲著肉,說“咱淄博的燒烤,就得這樣蘸醬才香”。沒想到這條視頻播了100萬,評論裡全是“這才是真實的淄博”。

後來她拍八大局的豆腐箱,拍齊國遺址的斷牆,每條視頻都帶著“不著急”的勁。就像她以前拍抗戰劇時,願意等三個小時拍一個傷員甦醒的鏡頭,現在她願意等兩個小時,拍八大局早市的糖畫師傅畫完一隻鳳凰。這種“慢”,反而戳中了網友的胃——比起那些修得過分的網紅視頻,大家更愛這種“帶著煙火氣的真實”。

有網友在她的抖音下留言:“看你現在拍的淄博,比以前演的薛敏還讓我感動,因為這才是活著的樣子”。我覺得這話說到點子上了——以前的王珂是“演出來的英雄”,現在的她是“活出來的自己”。

從2006年的抗戰劇新人,到2015年的戲路迷茫,再到2023年的淄博燒烤博主,王珂走了17年。這17年裡,她從“火遍全國”到“隱於家鄉”,從“演別人”到“做自己”。有人問她是不是後悔,她笑著說“以前演的是劇本里的故事,現在演的是自己的生活”。那你說,這樣的選擇,到底值不值?

要我說,王珂這日子過得比以前還“值”。以前拍抗戰劇,她是觀眾眼裡的“薛敏”;現在拍淄博,她是鄰居眼裡的“小王”。早上八點去電視台上班,五點下班陪爸媽吃晚飯,週末去八大局拍素材,順便幫賣油條的阿姨收攤。這樣的生活,沒有聚光燈,沒有劇本,卻有熱乎的燒烤,有爸媽的嘮叨,有陌生人的一句“小王,又來拍視頻啦”。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不是活成別人眼裡的英雄,是活成自己心裡的“普通人”。

這事大家怎麼看?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