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式ETF陸續掛牌上市。(圖/翻攝自不管啦!給我錢)
記者張家瑋/綜合報導
台灣ETF市場近年熱度不減,今年更有兩種全新型態商品加入戰局,掀起一波討論熱潮。Podcast節目在最新一集中,帶大家認識「主動式ETF」與「被動式多資產ETF」(也稱平衡型ETF),解析這些新面孔和傳統ETF到底差異,以及適合的投資族群。
▲點擊收聽Podcast《不管啦!給我錢》,搞懂「主動式ETF」與「被動式多資產ETF」。
主持人強尼與海晴指出,代碼尾碼為「A」的新ETF,正是今年全新推出的「主動式ETF」,不同於以往「被動式ETF」單純追蹤指數、以機械方式操作,「主動式ETF」則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與靈活調整投資組合,目標是力拚超越大盤表現。這類ETF結合主動型基金的策略與ETF的操作便利,但同時風險與成本也相對較高,較適合具備一定市場判斷力的投資人參與。
目前市場已有三檔主動式ETF掛牌交易,包括台灣首檔主動式ETF「00980A 野村臺灣智慧優選」、本土投信代表「00981A 統一台股增長」及「00982A 群益台灣精選強棒」。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規定,主動式ETF需每日揭露持股明細,資訊透明,有助投資人掌握經理人操作方向。
▲被動式多資產ETF持有資產同時包含股票及債券,又稱「平衡型ETF」。(圖/翻攝自不管啦!給我錢)
除了主動式ETF,今年另一大亮點是「被動式多資產ETF」,其代碼尾碼為「T」,簡稱多以「平衡」開頭。這類產品仍以追蹤指數為主,但不再僅鎖定股票,而是同時納入股票與債券資產,協助投資人一檔搞定資產分散與風險平衡。例如即將上市的「平衡凱基美國Top」,就規劃將七成資金配置於美國大型科技股,另外三成投資於美國公債上,達到實現穩健配置目的。
主持人強尼與海晴提醒,主動式ETF的績效高度依賴經理人操盤功力,潛在報酬與風險並存;而平衡型ETF則較適合希望穩健布局、或不熟悉資產配置的新手投資人。面對越來越多元的ETF商品,投資人應充分了解產品特性、費用與風險屬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具。
標題:ETF新戰局!主動式vs.平衡型ETF 如何聰明挑選不踩雷?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