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兩年,中國車廠在智慧駕駛技術的宣傳上走得太快。無論是「無圖智駕」、「全場景NOA」、「解放雙手雙眼」等行銷話術,還是鋪天蓋地的廣告影片,似乎一夜之間,自動駕駛已成為一種隨車附贈的現實。但一場由汽車平台懂車帝主導的實境測試,讓所有美好的泡沫一夕間破滅
在15種事故情境中,36款車的平均通過率僅為35.74%,共發生216起模擬事故。更重要的是,這場測試也促使監管單位明確出手,不讓車廠再胡亂吹噓所謂「智駕」的技術。

吹得再滿 通過率會說話
懂車帝本次模擬測試採取真實道路場景,包括高速夜間遇施工、兒童衝出馬路、車流中靜止障礙物等多項高風險科目。測試結果顯示,在「高速夜間施工+卡車」場景中,僅47%的車型能夠有效避險;面對「兒童突然穿越馬路」的模擬情境,也只有58%能成功煞停。更有15款車在高速模擬事故場景中表現為「0通過」。
這些數字與過去宣傳的「高階智駕」、「解放駕駛者」形成強烈反差,車廠口中所謂「全場景自動輔助」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反之,只有Tesla 特斯拉在此次測試中表現居前,連執行長馬斯克也親自轉發影片、指出「無本地訓練資料」下仍取得最佳成績。然而,這個成績反而成為一面照妖鏡,照出中國自主品牌在極端場景下的準備不足,也映照出過去過度包裝「智駕能力」的行銷邏輯,早已偏離使用者安全的本質。
由於針對數據出口的法律,儘管沒有本地培訓數據,但特斯拉在中國取得了最高的結果。特斯拉正在添加來自我們世界模擬器和測試軌道的培訓數據,以達到6/6。 https://t.co/grn336e45v
– Elon Musk(@elonmusk) 2025年7月24日
不只撞上假人 也撞上監管紅線
面對懂車帝這場意外成為「大型揭穿現場」的測試,多家車廠選擇低調處理。包括智界、鴻蒙智行、AITO等品牌皆表示「不予置評」,只有少數如廣汽豐田公開提及自家車型在個別科目中表現良好。

相比企業沉默,監管部門的聲音更為明確。7月23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長王強公開表示,目前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所謂「智駕系統」仍處於輔助駕駛階段,不具備自動駕駛功能。駕駛人脫手脫眼行為,不但構成重大安全風險,也可能面臨民刑事追責。

此外,中國科技部也發布《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明確禁止誇大自動化系統效果,強調資訊必須「客觀精準、實事求是」。工信部則要求車廠「明確功能邊界,不得進行虛假誇大宣傳」。簡單來說,中國政府正在將「智駕吹噓」納入監管視野。

宣傳話術轉彎 車廠低調轉名
過去,L2級輔助駕駛常被包裝成「接近L3甚至L4」的能力輸出。如今在監管壓力下,多家車廠已開始調整宣傳策略。
上汽通用五菱將「靈眸智駕」重新命名為「輔助駕駛系統」;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改為「駕駛輔助系統」;特斯拉中國官網也將原「Autopilot 自動輔助駕駛套件」更新為「輔助駕駛套件」。華為則在其高速L3方案發佈中,刻意避免使用「自動駕駛」字眼,而是強調「智慧輔助」。

從堆料競賽 走向誠實可靠
其實懂車帝這場測試環境未必完善,其方法仍有可議之處,甚至對岸網友都出現「央視充值」的話語,但它揭開了中國汽車產業中最醜陋的一塊布,而消費者最終需要的,不是一套華麗的電腦算法,而是一部在突發狀況下保命的車。
與其堆疊雷達晶片和美好話術,不如老老實實告訴消費者,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才是這個產業真正的良心底線。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