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德國 IAA Mobility 慕尼黑車展上,除了新 GLC 發表外,我們還看到了 梅賽德斯·奔馳 要重塑品牌產品的決心。而要進入 SDV 由軟體定義車輛的首發作品便是今年初登場的純電 CLA。
這次本站受台灣賓士邀請前往德國 IAA 採訪,當然也有安排了一趟 CLA 海外試駕行程,由慕尼黑一路行駛 Autobahn 前往 Mercedes-Benz 總部所在地斯圖加特。而這輛新世代 CLA 也將於明年導入台灣市場,就讓我們先行在德國體驗一番吧!

EQ 品牌退場策略
首先如果有在關注 Mercedes-Benz 的車迷朋友,肯定會發現 EQ 這個品牌名稱消失了,甚至當初 CLA 還有掛上 EQ Technology 的車名。(在總部參訪時仍然有看見葉子板貼著 EQ 銘牌的測試車)

在與 Mercedes-Benz 銷售總監 Mathias Geisen 訪談時,對方也進一步解釋了品牌策略。早期以 EQ 名稱推廣電動化,是為了讓市場快速建立認知,但隨著電動車逐漸成為主流,這個階段性任務已完成。未來包括 CLA 在內的純電車款,將回歸既有車系的命名邏輯,與燃油車共同發展,成為統一的產品線。

純電四門 Coupe 設計
新世代純電 CLA 採用 800V 架構,目前原廠僅推出兩個車型,分別是後驅單馬達的 CLA 250+ 以及雙馬達四驅的 CLA 350 4MATIC,皆裝配85 kWh的三元鋰電池和二速變速箱。支援最高約 320 kW 快充功率,10 分鐘可補 325 km電量,並且採用 CCS 2 的快充規格。

這次被分配到的車款則是一輛白色的 CLA 250+。雖然這輛車在外觀上並沒有選配 AMG Line 套件,但車系依舊走四門 Coupe 路線,並針對電動化進行空氣力學最佳化,搭配上斜背的車尾,看起來相當優雅。


車頭換成了封閉式水箱護罩,中間大大的星芒廠徽會發光,周邊繁星也會隨之亮起,再加上三芒星造型的日行燈搭配貫穿式設計,第一眼就富有科技感。頭燈組還支援進階投影功能,不只是造型亮眼,也兼具實用性。


車側保留了無窗框車門,配上隱藏式門把手和低風阻輪圈,整體很乾淨俐落,風阻係數壓到 Cd 0.21,效率比以前更好。車身比上代稍微加長一點,軸距也拉長 60mm,比例更修長,看起來更大器,後座的空間也跟著變得比較寬裕。

尾燈同樣採用貫穿式設計,裡面加了三芒星元素,和車頭的燈組互相呼應,也可說是品牌未來設計語彙。下方保桿用霧銀飾板點綴,沒有傳統排氣管,直接表明這是一台純電車。


全新系統 科技座艙
進入 CLA 250+ 車內,最先吸引目光的就是全新的中控介面。標配是一組10.25 吋數位儀表加上 14 吋中央螢幕,如果選配到 Superscreen,副駕駛前方還能再多一塊 14 吋螢幕,可惜這輛試駕車並無選配,前方就會是一塊佈滿三芒星的飾板。


新世代的 MBUX 系統換上 MB.OS 平台,不只是螢幕更清晰,反應也更快,還能整合 ChatGPT、Google Gemini 甚至 Bing 搜尋,讓語音助理更聰明,但可惜的是。導航畫面也支援 AR 擴增實境,把轉向資訊直接投影在即時影像上。


但可惜的是,試駕車上的 MBUX 4.0 系統雖然也能切換繁體中文介面(相當優秀),但仍然是德國原廠試駕車,尚未支援中文語音,但好在英文溝通都算流暢,語音使用起來也比以往辨識度更準確,答問已經和我們現在使用的 AI 相差無幾。


這套系統在使用邏輯上延續先前零層級的設定,但介面的 UI 則全數更新,包括螢幕下方的快捷鍵比照手機能夠自行調整,在空調、座椅介面的動畫也都有更新。甚至在環艙氛圍燈的選擇上也有更多樣式。




但較為可惜的是,數位儀表板不再提供各種華麗的樣式,僅剩下經典的雙圓式(中央可切換資訊)、全地圖模式以及輔助駕駛模式,讓整個儀表更加精簡化。確實,在其他品牌上也能看見這樣的情況,或許又是業界的新一波潮流吧。




內裝鋪陳材質比上代更精緻,試駕車上則選用了棕色皮革搭配些許白色點綴,色調溫潤柔和,配置相當討喜。中控台僅保留些許實體按鍵,其餘都整合進螢幕裡。入門版方向盤造型近乎相似,但上面按鈕的位置有做更動。座椅調整開關以及駕駛座窗戶按鈕也全都換上新的設計。




得益於整體車身尺碼和軸距加大、加上全新 MMA 模組化平台的架構,後座已經不像過往EQE、EQS那樣需要ㄑ字型凹著身軀入座,即便 Coupe 線條在後座空間仍有其侷限,但以平均身高的成人來說,已經不會感到相當壓迫,加上全景天窗的通透視野,讓空間感受比上代更為開闊。


後廂容量則來到 405 公升,足以放入兩個 28 吋大型行李箱與加上2個後背包和雜物;同時還多了 101 公升的前行李廂(Frunk) 可作運用,對電動車買家而言更具實用性。


德國短暫試駕:均衡駕馭
這次試駕安排從慕尼黑一路駛向斯圖加特,我們僅有 4 個小時的移動時間。當然,根據導航顯示需要 2 個半小時左右,由於同車還有台灣同行媒體,我們還必須找地方換手與短暫拍攝作業,時間其實相當緊迫。

儀錶板上,CLA 250+ 電池電量為 98% 可續航里程顯示為 743 km ,下方還有一排小字寫著最大 807 km。這和官方給的WLTP 最高續航 792 km 其實相距不遠。當然,續航數字會隨著行駛狀況浮動,但我們只要知道他的大概數字就沒問題。

行駛於市區與一般道路時,CLA 250+ 的懸吊展現出舒適取向,能夠有效過濾細碎震動,在底盤處理的細緻度上,完全超越原本 NGCC 小車系列,絕對有上升至C-Class的等級,加上 MMA 平台帶來更低的重心與優化的車身平衡,在彎道時仍能保持穩定的車身動態,並未因電池重量而顯得笨重。

CLA 250+ 轉向手感輕快,精準但不過於敏銳,維持 Mercedes-Benz 一貫的調性,符合長途駕駛的舒適性。動能回充則提供D Auto、D+、D、D-等四種模式,這次就不是設定在換檔撥片,而是改設定在方向盤後方的排檔桿上。

來到德國高速公路 Autobahn 上,272 hp (200 kW)/ 335 Nm 的動力配上電動車的輸出特性簡直游刃有餘,雖然數據並非強調性能,但實際駕馭時,電動馬達即時且線性的輸出特性,讓車輛起步與中速加速都顯得輕快。

來到 Autobahn 無限速路段,儀表也會顯示白色圓底帶三條斜線的標示,提醒你這裡可以盡情地奔馳,實在相當貼心。尤其是對我們這樣人生地不熟的外國人,儀表上能顯示哪一段有限速哪一段無限速也更加安全。

由於當日車流量較大,僅小小試了一下 CLA 250+實力,加速到150 km/h 輕鬆寫意,甚至還跑到了車輛電子限速 210 km/h,在這樣的高速下車身依舊十分穩定,但這樣的高速測試未來 CLA 到了台灣肯定是沒法體驗了。

記者趙駿宏/攝影
順帶一提,CLA 的 ACC 速限也可以設定到210 km/h,真的是很符合德國 Autobahn 的風土民情,且凸顯 Mercedes-Benz 的輔助系統已經能做到如此高速的設定。但小小缺點則是,在超過100 km/h 的速度下,風切聲仍然是稍顯明顯一些。
實際高速巡航時,即便車速維持在德國常見的較高水準,能耗表現仍在合理範圍,電量下降的速度和緩,表示其高效率的電驅動系統的進步,再加上低風阻設計與雙速變速箱,讓 CLA 的續航表現在高速下也有優異表現。

對於 Mercedes-Benz 而言,CLA 不僅是傳統 NGCC 車系的後繼者,更是品牌邁向新世代 SDV 軟體定義車輛的起點。透過德國這段短暫試駕,我們已能感受到它在設計、科技與駕馭體驗上的全面進化。明年進入台灣市場後,CLA 250+ 將不再只是「入門賓士」,而是一款兼具豪華、效率與未來感的純電四門轎跑,為品牌新篇章揭開序幕。

編輯推薦
- 德國現場直擊!Mercedes-Benz S-Class L3 高速公路智慧駕駛完整體驗
- 德國現場直擊!Mercedes-Benz CLA L2++ 市區智慧駕駛完整體驗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