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前所未有,中方明牌,為了國家統一不怕再打一場“抗日戰爭”

前所未有的警告力度,中方這次的認真遠超日本想像了。

11月13日中方再發警告,特意標註的日語海報,“如日方膽敢武力介入台海局勢,中方必將迎頭痛擊!”的直白言語,顯然中方態度極其明確:中方不怕和日本來一場“較量”!

此前已多次嚴正交涉,但日方仍不思悔改,拒不撤回錯誤言論。如今“惹”急了中方,自然也便是高一早苗的咎由自取。

準確來說,從10月21日高市早苗上台以來,對華政策一貫強硬。但這次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直接跨越了中國劃定的紅線。

中方此次表態的嚴厲程度超出往常。 1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緊急召見日本駐華大使

孫衛東在交涉中指出了高市言論的六個“嚴重”:嚴重違背國際法、嚴重破壞戰後國際秩序、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嚴重破壞中日關係政治基礎、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

顯然,高市早苗接連的錯誤發表言論,已經明目張膽觸及到中方紅線。

而台灣問題在中日關係中具有特殊敏感性,既有歷史糾葛,也有現實地緣政治因素。回溯歷史,日本對台灣的野心早已有之。

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事件”出兵侵犯台灣,這是近代日本干預台灣問題的開端。 1895年,清政府因甲午戰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開始了長達50年的殖民地歲月。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經過十四年浴血奮戰,中國最終戰勝侵略者,1945年台灣光復,回歸祖國懷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在這個歷史性年份,日本領導人公然發表涉台錯誤言論,試圖介入台海事務,不禁讓人想起日本軍國主義曾以“自衛”“存亡”為名發動侵略的歷史。

日本對台灣的“歷史情結”、追求國家“正常化”的政治因素、對外謀求更多國家利益以及日美同盟的戰略需求,是日本長期“關注”台灣問題的根本原因。

而如今高市早苗的挑釁言行,不僅是對中國核心利益的挑戰,也是對日本自身國家利益的損害。

簡單來說,高市早苗的冒險言論背後,是日本面對中國崛起時的“複合性焦慮”:既擔憂歷史罪責被清算,又恐懼在地區競爭中邊緣化。近年來日本加速戰略轉型,通過“安保三文件”構建“反擊能力”,拉攏“印太”勢力圍堵中國,甚至將經濟科技問題安全化。

但這種對抗姿態與其實際利益嚴重割裂,中國連續多年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2023年雙邊貿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日本汽車、電子產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若台海衝突爆發,日本經濟將遭受毀滅性打擊。

而高市的言論暴露了日本可能在台海局勢中採取的選項,這種“外行式的冒進”讓日本安全戰略研究圈也感到不滿。

有日本學者批評道,高市“不僅沒有為日本贏得籌碼,反而暴露了東京可能在台海局勢中採取的選項”。

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中日經貿關係緊密。日本汽車、電子等核心產業對中國市場依賴度極高,若中日外交關係持續惡化,相關產業損失可能超百億美元。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也是支撐日本製造業和地方經濟的關鍵市場。

可以說,如今高市早苗的冒險行為將日本經濟社會安全置於不必要的對抗風險中。

而日本如果選擇在台海冒進,不僅會嚴重損害中日關係,也會把整個東亞推向新的對立分裂。亞洲國家普遍希望和平發展、互利共贏,不願被迫在大國對抗中選邊站隊。

高市早苗至今拒絕撤回言論,看似是向外界展示意志堅定,但實際上已讓自己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來自中國的嚴正交涉和強烈反制已將這場風波從輿論場推向外交場;另一方面,日本國內安全界、經濟界理性輿論對其言論的警惕正在積累。

中方在此次事件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定立場,並通過外交和軍事兩個層面清晰傳遞了信號。

可見中方表態的嚴厲程度空前。林劍在記者會上連續發出質問:“日方領導人的有關言論到底想向’台獨’勢力發出何種信號?是否企圖挑戰中方核心利益、阻撓中國統一大業?究竟想把中日關係引向何方?”

此外在軍事上,中國海軍055萬噸大驅編隊於11月11日穿越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訓練區。而這支由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及電子偵察艦構成的編隊總噸位逾7萬噸,配備112個垂直發射單元,可搭載鷹擊-18反艦導彈與紅旗-9B防空導彈。

與此同時,中國海軍遼寧艦與山東艦航母編隊首次同時出現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艦載機夜間起降與實彈射擊訓練。而這些行動展示了中國軍隊的遠海作戰能力,是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有力回擊。

當然中方此次立場堅定,源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意志和強大實力。解放軍現役兵力達200萬,空軍裝備殲-20隱形戰機,海軍擁有三艘航母和多艘055型驅逐艦。火箭軍的東風系列導彈能精確打擊數千公里外的目標。

回顧歷史,從白江口之戰到甲午海戰,從抗日戰爭到今日台海風雲,每一次日本染指台灣的企圖,最終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而今天的中國已非昔日的積貧積弱,任何外部勢力若想阻撓祖國統一,必將碰得頭破血流。

日本政府應認清現實,和平發展符合兩國根本利益。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相互尊重與堅守承諾,任何企圖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干涉中國內政的行為終將被歷史唾棄。

當前事態發展顯示,美國沒有替日本出頭的打算,而中國強硬的外交姿態,也讓日方不得不認清現實。特朗普在11月1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與中國的關係良好”,未對日本言論作出明確支持。

日本政府若明智,應盡快收回錯誤言論,停止破壞中日關係的危險舉動,否則不僅將損害兩國經貿合作,更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地緣政治連鎖反應。

只得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白江口到甲午海戰,從抗日戰爭到今日台海,歷史教訓明明白白:任何阻撓中國統一的企圖都注定失敗。中國有堅定意志、充分信心和足夠能力,堅決粉碎一切插手和阻撓中國統一大業的圖謀。

而日本政府現在站在選擇的十字路口:是繼續在危險道路上一意孤行,還是回到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時間不會無限寬容,歷史也不會無限等待。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