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水排世界第18!導入AI智能化水利設施成現在進行式

[ad_1]

▲台中佔地67公頃的「中央公園」,除了是親水綠意的休憩地方,同時扮演防澇守門員的角色。(資料照/記者謝婷婷攝)

記者王威智/採訪報導

台灣人打開水龍頭流淌乾淨清澈的自來水,看似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背後卻隱藏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台灣雖然是一個多雨的國家,卻面臨著嚴重的缺水問題,全球排名第18。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凌邦暉指出,過去大水和大旱的間隔時間已從19年及17年,縮短至7年及9年一次。這種劇變加上科技興起,特別是「護國神山」台積電、聯發科、聯電等科技產業的發展需求,使得水資源轉變為國家戰略物資。

▲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凌邦暉。(圖/記者黃克翔攝)

根據中央氣象署的資料,受全球暖化影響過去100年來,台灣的平均氣溫上升了1.4℃,這個速度比全球平均上升速度還要快。近年來,台灣的極端氣候事件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包括降雨量分配不均:短時強降雨、乾旱、颱風等都造成許多災情。凌邦暉指出,每年4月是水利工作人員開始忙碌的時節,因為5月到11月將迎來豐水期,水利設施檢修都需要提前準備,像是堤防、水閘門、水庫、人工湖等,防洪、儲水都是重點。

▲▼ 每年5月將迎來豐水期,水利設施檢修都需要提前準備 。(圖/資料照片)

凌邦暉表示,「台灣雖然雨水豐沛但也集中,5月開始汛期,防洪減少致災是當下要面對的危機,而面對枯水期,是否能儲存足夠的水資源又是另一重點。」台灣地狹人稠,與大自然爭地,城市開發往往打破了自然的規律。「以新北市的汐止來說,原本就是基隆河的河谷地,2001年9月17日, 納莉颱風重創北部地區,當時的汐止水淹一層樓高,整個泡進水裡。後來是透過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工程過後,大幅降低至災害強度。加上員山子分洪道啟用及抽水站運作,現在遇到急強降雨、甚至是颱風等天然災害時,都能控制在半個小時左右將積水消退的目標。」

全台各地的重劃區都有規劃滯洪池綠帶區,凌邦暉認為,這是國土規劃與水利整治的有效方法。「水利法在107年修訂後,提出了淨流、分擔和出流管制的概念,希望打造『海綿城市』,在進行城市開發的同時,也能分擔河川的排流量。」通過滯洪池或人工湖,我們可以將雨水集中暫存,過盛時再慢慢排入溪流,減少淹水的可能。此外,收集的雨水還可以用於生活用水,如公共設施的澆灌和沖洗,以減少對水庫的需求。而水庫的砂石淤積也透過排洪的機制同時排砂,減緩其淤積速度。

▲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凌邦暉。(圖/記者黃克翔攝)

聯合國已經警告,到2025年,全球將有18億人生活在缺水地區。雖然台灣在全球缺水國家中排名第18,但專家認為台灣已具備面對氣候變遷的能力。凌邦暉指出,「台灣在水利建設方面,比日本、新加坡等先進國家更為領先。如今,政府也在逐步引入科技,使用人工智能預測數據,使水利設施達到最佳化、自動化的應對。」透過智慧調控機制,我們可以在自然災害來臨前提前發出警示,並自動啟動最佳的應變機制。

▲2021年4月嘉義蘭潭水庫缺乾涸龜裂,隨著極端氣候加劇,雨季年年的變化,透過智慧調控機制可以在自然災害來臨前發出警示,並自動啟動最佳應變機制。(圖/資料照片)


標題:台灣缺水排世界第18!導入AI智能化水利設施成現在進行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