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最愛!號稱「最好吃的變性魚」,野生、養殖價差大當心別上當

閩南人最愛!號稱「最好吃的變性魚」,野生、養殖價差大當心別上當

「黃翅」魚肉潔白、味道鮮美,是閩南人最愛的魚類,更稱呼其為「上等魚」「全世界最好吃的魚」。更有趣的是——黃翅竟然還會變性?!而且因為野生、養殖價差大,要如何分辨不上當呢?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老廈門最愛的美味「黃翅」

如果讓「老廈門」票決「最喜歡的魚」,黃翅會高票當選,牠是河口魚的招牌。鯛科魚,味道都鮮美。牠們多生息於河口,日常運動量不大,魚肉潔白、味道鮮美。黃翅是其中佼佼者,肉質比鯛科大佬嘉鱲細膩,又幾乎沒有腥味,自然是老廈門最愛。

老廈門不時會踱到市場,精心選2、3條,慢火煎到深黃微焦,加開水做奶白色湯,或煮豆油水,或下麵線,給小孫子、老父母開胃,給病人滋補,一般捨不得像赤鯮、魬仔那樣,煎一盤做菜——這是黃翅啊。我家早年的鄰居老柯,是釣魚高手,我們這些毛頭跟著他,興起了釣魚熱。最經常做的,是去杏林灣釣黃翅。廈門海堤跨海截出了杏林灣水庫,漲潮時,高位海水會從通海閘傾瀉而進,帶來大量氧氣和食餌,魚蝦蟹來趕潮。我們鍾愛的黃翅,這時密度要比外海高幾十倍呢。

閩南人最愛!號稱「最好吃的變性魚」,野生、養殖價差大當心別上當

▲如果讓「老廈門」票選「最喜歡的魚」,黃翅應該會高票當選。(圖片來源:《吃海記》)

黃翅竟然會變性

很多魚類都會變性,黃翅是我們最經常接觸的變性魚。當年釣黃翅、烏翅、芳頭之類的鯛魚,不知道牠們屬順序型變性魚種,自小兩性生殖器官皆備,成熟了先扮演2次雄魚;到第3次生育活動,一半「轉陰」;另一半到第4個生殖季再轉。我至今沒研究,變性——雄性荷爾蒙多些抑或脂粉氣濃些,對黃翅的味有多少影響。即使轉來變去,在老廈門眼裡,黃翅以「鮮美」領銜群魚也是無可置疑的。

看更多:因電影《食神》「這海鮮」暴紅!「撒尿牛丸」就是它做的,也是日料最愛食材

野生VS養殖價格差很大

常見的鯛科魚類,從嘉鱲、黃翅、烏翅、芳頭、黑包公到魬仔、赤鯮,現在都可以養殖了。野生和養殖的黃翅,價格相差2倍以上,買錯了很冤。而即使是野生黃翅,因生活環境不同,外觀和品質差異也很大。野生者,體形比較狹長,吻部尖長凸出,尾鰭開叉大,體色乾淨;最直觀的特徵是胸鰭寬,並且長過肛門——記住這個標誌!另外,腹鰭、臀鰭和尾鰭的下部,明黃燦亮。你還可以驗看牙口,牠啃齧藤壺貝類,一口齙牙亂糟糟。而養殖的黃翅,嘴巴圓短些,體色比較混濁,鰭色甚至發紅,尤其是胸鰭比較圓短,背鰭細弱,尾鰭開叉小,鰭頁圓平。內灣黃翅,體形介於兩者之間。

閩南人最愛!號稱「最好吃的變性魚」,野生、養殖價差大當心別上當

▲黃翅魚肉潔白、味道鮮美,「金湯黃翅魚」是黃翅魚常見的料理法。(圖片來源:《吃海記》)

如何區分養殖或野生黃翅

現在有了「高仿養殖技術」:挑選水深流急的海域,把養大的黃翅放到那裡的大網箱裡馴養2、3個月,販賣前半個月再斷食,讓牠耗油,外形和味道就逼近野生了,一般人識別不出。有人以肚油的多寡來判斷養殖或野生,一般也準。但農曆9月到10月,野生黃翅準備生殖,紫菜出芽,蝦子正肥,素菜葷食都很豐足,牠會吃得一肚子板油呢。老漁商沙茂林講得更精細:煮熟後,野生黃翅冒出的魚油珠子是白色的,而養殖的,魚油珠子白裡透出嫩青。他說,高仿黃翅,在另一種情況下也容易識別:隔天加熱時,會有淡淡的土味——其實是飼料味道冒出來了。

閩南人最愛!號稱「最好吃的變性魚」,野生、養殖價差大當心別上當

來這裡逛好書




閩南人最愛!號稱「最好吃的變性魚」,野生、養殖價差大當心別上當
IMG
出色文化

新北市新店區寶興路45巷6弄5號6樓

0289146405

粉絲專頁請點我

原文轉載來自:源鏈接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