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是被讀者合稱為“雙鵰”,不僅僅因為這兩部作品關聯緊密,同時也因為它們書名中都有一個“雕”字。
不過很明顯,“神鵰”是個名詞,而“射鵰”是個動詞,二者壓根不是一回事,而多數人似乎忘了,《射鵰英雄傳》之所以被賦予這樣一個書名,正是因為書中有兩位“射鵰英雄”。
其一是那彎弓射大雕的一代雄主成吉思汗,其二則是書中的主角郭靖。
(郭靖射箭劇照)
是啊,郭靖原本可是有無比犀利的箭術的,怎麼後來的他卻選擇棄箭練掌,而荒廢了射箭的功夫呢?
一、無敵的箭法
冷兵器時代,高手對決也講究“兵器一寸長一寸強”,別說什麼頂尖高手都是徒手作戰的。
那“劍魔”獨孤求敗縱橫武林一生不敗,他難道還不足以證明手持長劍之人有多強嗎?
不過依照“一寸長一寸強”的理論來看,若能有超神的射術,即便是手持利劍之人,怕也難近箭術高手的身。
而郭靖當年的箭術就只能用誇張來形容。
(郭靖、忽必烈劇照)
比如他一箭雙鵰的這段劇情,就令人瞠目結舌,說是:“郭靖接過弓箭,右膝跪地,左手穩穩托住鐵弓,更無絲毫顫動,右手運勁,將一張二百來斤的硬弓拉了開來。他跟江南六怪練了十年武藝,上乘武功雖未窺堂奧,但雙臂之勁,眼力之准,卻已非比尋常,眼見兩頭黑雕比翼從左首飛過,左臂微挪,瞄準了黑雕項頸,右手五指急松,正是:弓彎有若滿月,箭去恰如流星。黑雕待要閃避,箭桿已從項頸對穿而過。這一箭勁力未衰,恰好又射進了第二頭黑雕腹內,利箭貫着雙鵰,自空急墮。”
能夠射中一隻雕都實屬不易,郭靖卻能一箭雙鵰,着實有些誇張,可見他的箭法不僅足夠准,而且力道十足。
要知道此時的郭靖可還沒有後來的種種神功加持,但凡他有深厚的內力,別說是雙鵰了,只怕一串十也未必不能,畢竟那內力就好似是為招式附魔一般,只會威力更勝。
而郭靖若是繼續苦練箭術,也會在後來守衛襄陽的時候發揮奇效。
二、棄箭練掌
讀過《神鵰俠侶》的人都應該知道,書末的那次襄陽大戰中,襄陽守軍之所以能夠獲勝,正是因為楊過那飛石殺
其實明眼人都應該知道,一顆飛石的威力,絕不會比彎弓射箭的威力大,換言之,但凡此時郭靖能夠想到用射箭的方式來做到“擒賊先擒王”,只怕那蒙哥大汗是露頭就不免被郭靖秒殺了。
(楊過劇照)
不過你還別說,郭靖還真就射箭了,只是效果卻十分一般。
此時書中是這麼寫的:“郭靖挽起鐵胎弓,搭上狼牙箭,颼的一聲,長箭沖煙破塵,疾飛而去。那傳令官當胸中箭,倒撞下馬。蒙古兵齊聲發喊,士氣稍挫。過不多時,又有一隊生力軍萬人隊開抵城下。”
郭靖的箭固然能射到傳令官的位置,卻沒法射到大汗,因為蒙哥身邊的守衛實在太多。
說是:“郭靖見情勢危急,揮槍打開身旁幾名敵兵,彎弓搭箭,疾向蒙哥射去。這一箭去勢好不勁急,猶如奔雷閃電,直撲蒙哥。護駕的親兵大驚,兩名百夫長閃身擋在大汗面前,噗的一聲,長箭穿過第一名百夫長,但去勢未衰,又射入第二名百夫長前胸,將兩人釘成了一串,在蒙哥身前直立不倒。”
那麼問題來了,楊過的飛石威力絕不可能強於郭靖射出的箭矢才對,怎麼楊過就能突破守衛,擊殺蒙哥?
只有一種解釋,郭靖常年不練射術,早已生疏,此時不過是憑藉肌肉記憶在拉弓射箭,威力自然無法與常年修鍊箭法的人相提並論。
說白了,他若是一直苦練箭法,此刻別說是一兩個百夫長了,縱然有十人擋在蒙哥面前,那箭矢也會將他們串成糖葫蘆。
所以郭靖這些年為何要棄箭練掌?
旁人不解,但他身邊的蓉兒一定能理解丈夫的心情。
三、對蓉兒吐露心聲
當年郭靖是帶着“金刀駙馬”的身份走出蒙古的,可到了中原之後,他卻是一見黃蓉誤終身,也只怪蓉兒確實是貌若天仙,郭靖第一眼見她穿女裝,就動了情,也將華箏忘得一乾二淨了。
(郭靖、黃蓉劇照)
直到後來華箏找到中原來,郭靖才想起自己有婚約在身,於是又不情不願地答應了自己遲早會回蒙古去迎娶華箏。
可男人的承諾就好似一句鬼話,轉頭郭靖又迷失在黃蓉的懷裡了。
當他抱着黃蓉的時候,還說過一句十分渣的話,甚至你把郭靖的名字遮住,都不免覺得這是哪個採花賊說的風流言語。
你且看原著描述:“我答允過娶她的,但我要先陪你一百年、兩百年,她如肯等,就等一百年、兩百年好了。唉,蓉兒,我死也離不開你,只好對她不住了……兩百年之後,她變成個白髮皺麵皮的老太婆,我自然不能娶她了。”
這即是問題所在,郭靖終歸是辜負了華箏。
(郭靖、華箏劇照)
而郭靖與那些採花賊卻有本質的區別,對於背叛華箏這件事,他的內心也是十分糾結的,因此他一直想與蒙古劃清界限。
他越是愛黃蓉,就越是無法面對在蒙古經歷的一切,於是他便不免會刻意去淡忘蒙古的一切,包括哲別師父教他的那些摔跤、射術,那不過是因為他無法面對自己罷了。
所以郭靖多年來不再修鍊箭術,到了再用的時候,難免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