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因
上週一(11月7日)本該是小埋今年最開心的一天。可是,她的快樂被網上的罵聲給毀了。
小埋是一名獨立遊戲製作人,網名“埋月山枯”。此前一天晚上,她開發的遊戲《修理行》在眾籌網站上開始籌款。 《修理行》是小埋的第一款“大作”,花了近一年時間打磨,目前已經可以在Steam上試玩,試玩版流程大約為兩個小時。
之前,小埋開發過兩款遊戲,和《修理行》相比起來,只算是小打小鬧。 《修理行》在體量上也比不過商業項目,在她心裡卻很重要。在眾籌頁麵點下“發布”按鈕時,小埋內心極度緊張,同時又充滿期待。
眾籌上線後,籌款數字緩慢上漲。剛開始,玩家反饋很不錯,甚至可以說完全出乎意料。不到3個小時,項目達成最低級別的眾籌目標——1萬元人民幣。不算很多錢,因為小埋對眾籌的預期並不高。她就是這樣的人,對於作品,既謙虛,又出於某些原因,有一點自我懷疑。
在很多時候,作者的自我懷疑能把作品帶至更高的地方。小埋的自我意識很小,也善良,像一團柔軟的海綿。我問她對網絡環境有什麼看法,這個不久前才收到上千條評論攻擊的女孩告訴我,她認為即使有時候人會做壞事,也不意味著他們就是施暴者,可能在其他時候,他們也會是很熱心的人。她好像沒有怨言,只有努力克制的悲傷。
達到第一階段眾籌目標時還是周日,小埋躺在床上,激動得睡不著覺,心怦怦地跳,開始想像未來會不會變得更好。小埋開發遊戲,沒有編程基礎,美術也是大學畢業後因為喜好才學的,全憑一腔熱血,還有衝動。這條路最後會走向哪裡,她也沒有想清楚,唯一確定的是,這是她喜歡的,所以要努力做下去。
小埋做遊戲的想法很單純,也幾乎不考慮商業因素。她的第一款遊戲,剛開發完成就立馬發佈在了Steam上。沒有宣發,也沒有推廣,像是新手作家寫好了書稿,立即甩給朋友觀察他們的反應。關注這款遊戲的玩家建了個群,小埋發布遊戲後,玩家們驚訝地問她:“您完全連新聞稿都不發,是嗎?”

帶著雜亂的思緒,小埋墜入夢裡。她的期待不多,所以容易滿足,按照當時的情況看來,一切都是最好的樣子。她有個念頭:“好運終於可以降臨一些在我的頭上了嗎?”
第二天早上,小埋睡到10點。起床時,她發現微信上有幾條朋友連續發來的消息,都在說一件事——“不要去看昨天的帖子,我怕你看了難過。”
小埋瞬間清醒,坐起身來,顫顫地打開那個帖子。
■ 後續
帖子是小埋托朋友幫忙發在一個遊戲社區裡的,內容是《修理行》眾籌的推廣。
帖子看起來很普通:放在最開頭的是遊戲簡介,包括遊戲類型、預計發售時間、開發者和發行商信息等,然後是截圖和眾籌介紹。頁面上細緻地標註了眾籌價格和獎勵信息,想要支持的玩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級別的捐贈包需要付出多少錢,又能得到哪些回報。小埋把一部分已經做好的周邊,像書籤和亞克力立牌等放在眾籌頁面上,相當於簡單的展示,方便想要支持的人看見。
這個帖子很快遭到一些網友的諷刺,“垃圾東西”“娘炮畫風”“要飯的國產遊戲”……還有一些更激烈的用詞。
小埋在看評論前,完全沒想到會是這樣。因為排在前面的還是正常留言,有玩家說喜歡游戲的畫風,問遊戲是不是樓主自己做的,能看出來,確實有好感。可是往下翻了半分鐘不到,後面的評論全部被罵聲佔領。
“遊戲沒看出花,眾籌思路挺花。”
“這遊戲憑什麼眾籌啊,是覺得我們人傻錢多嗎?”
“看到這麼多人罵我就放心了。”
……
位置靠前的評論裡,系統用紅字醒目地標註著“熱評”。

“開始我還想回复這些評論,但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小埋先回復了兩條。其中之一質問,兩小時的內容就好意思拿出來賣。她留言解釋,這不是遊戲的全流程,兩小時只是試玩版。
另一條評論說,給你臉了,臭遊戲敢賣6000塊,果然是非法集資。小埋急了,說遊戲本身只賣40,只有眾籌的最高一檔才是5888元,而且是自願購買的。
把眾籌金額劃分為不同等級,讓有不同捐贈意願的人找到自己合適的檔位,是眾籌項目中常見的設計。小埋告訴我,就《修理行》來說,她一共分了9檔,最低是40元,相當於預購遊戲,捐贈者可以獲得遊戲激活碼和壁紙等數字獎勵。其他檔位也有與金額相符的獎勵內容。
突如其來的指責讓小埋不知所措。大多數批評是失實的,她反复解釋的東西早已寫在眾籌頁面上,如果評論者仔細看,根本不會錯過。反過來說,那些惡意置評有很大可能是因為發言者沒有看帖,或是他們本就不懷好意——不是小埋做得不好才被罵,是因為他們本來心裡有火,所以找上小埋。
刁難的言論集中在幾個關鍵詞上,這或許能說明發言人的敏感點——“國產遊戲”“視覺小說”“低成本”,以及“女性製作人”。小埋告訴我,在所有攻擊中,最讓她生氣的是這條:“一個女生就能做完遊戲?真實性存疑。”
“又不是特別難的類型,(我做的)只是個橫版的敘事互動遊戲。為什麼都要懷疑不是我做的。”說到這裡,她停頓了一下,“就覺得……有點委屈吧。”
“還有的人會說,女孩子也會編程?怎麼聽著有點假?”這類攻擊讓小埋很不安,還有點生氣。她無法判斷惡意從何而來,也不清楚這群在網上頤指氣使的人究竟是誰。最終,恐懼主導了她。 “我不知該怎麼處理,我沒經歷過這樣的事。”
小埋告訴我,她的前兩部作品幾乎沒有獲得媒體曝光,只有很少的粉絲在小圈子裡給她宣傳。第一款遊戲甚至是在發售幾個月後才得到推廣,也只是“一個有名氣的同行玩過後喜歡,幫忙轉發了一下”,最後遊戲賣出了4000份。正是因為交流的罕見,所以才顯得可貴。如今,她因為被攻擊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和關注,可這並不是她想要的。
■ 情緒
那天中午,回了兩條評論後,小埋還想“回复每一條評論”,但被朋友制止了。原因有兩點:一是隨著帖子被頂到了首頁,謾罵聲像洪水一樣急速湧來,迅速佔領了評論區,先是幾百條,隨後數字急速攀升,她不可能回復得過來;二是,朋友告訴她,不能再回了,“容易被帶節奏”。
對小埋的惡意確實是一撥節奏。把試玩說成完整版,把最高檔位的眾籌混淆為遊戲售價,罵人的暗流湧動,但不是基於事實,而是靠挑起矛盾的敏感詞——“集資”“女的”“國產之光”。小埋說,可能有些人刷到評論區,沒看遊戲介紹,就開始諷刺她。
小埋的上一款遊戲也“引起了一定爭議”。她告訴我,因為遊戲裡設計了一個“女海王”角色,多次出軌,為她招來了“三觀不正”的指責,“有些人就針對這一點,在Steam評論區和社交平台上噴我”。
當聲討形成浪潮,彷彿就有了慣性,惡評迅速裂變為更多惡評。一個角度被說得差不多了,就會出現其他責難。評論激增後,針對時長和售價的詆毀迅速延展到畫風上——“這麼娘炮也好意思拿出來眾籌?”
畫風不夠剛硬的說法主要出自男性玩家。視覺小說社區裡男性用戶比較多,大量遊戲也把目標用戶設定為男性玩家,他們的喜好主導了主流市場走向。這本來沒有問題,可如果因為主流就不能容忍其他風格存在,也不是一件好事。相同問題也反映在遊戲製作上,小埋說,她在做遊戲時,曾經有朋友告訴她,《修理行》人設不好,“賣不出去”,建議小埋根據大多數玩家的需要,修改人物設定。

根據小埋的說法,《修理行》的女主角在設定時參考了“精神小妹”。這是一個在沿海城市打工青年中比較火的概念,指的是出身普通,甚至卑微的女孩,她們性格豪放,審美古怪,在面對生活的艱辛時,卻保持著高漲的熱情。
為什麼要這樣設定人物?小埋說,她沒什麼特別的考慮,“我想要表達這樣的故事,所以就做了”。話是這樣講,她還是把《修理行》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沿海的三四線小城”。小埋老家在溫州,和遊戲裡的城市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而且,雖然已經過去很久,她總是會回想起初中生活。在這些思緒影響下,她創作了遊戲中的人物和場景。

“想講那個時光和場景下的一些故事,也是自己想出來的故事。”小埋向我談起開發遊戲時的一個插曲——她工作後一直在杭州生活,有一天中午,她想吃外賣,偶然看見有賣糯米飯的店鋪,“溫州糯米飯”,正是家鄉美食。小埋想到自己很久沒有回過家了,於是點了一碗糯米飯。
“很貴。溫州我記得才6塊錢,在杭州點過來要25。”她回憶說,“吃的時候發現,味道竟然和溫州的一模一樣。我其實是不怎麼想家的人,可是那天特別想。”
後來,小埋把遊戲裡的場景設計得和老家的街道一樣,小店的招牌、門面的裝潢等,都盡量還原記憶裡的模樣,如果有記不清的地方,她還會在網上搜索街景照片。從實際效果考慮,這麼做能增加場景的真實感,可是我能看出來,小埋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心裡的複雜情感。

細膩的心思是創作者的珍寶,不過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創作者的自我表達並不重要,關鍵是遊戲好不好玩、人設有沒有噱頭,你很難說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它本來也不是,但創作者可能會在市場的否定中失掉表達的信心。
話說回來,這是小埋第一次面對大量質疑,雖然她清楚地知道,在理的批評只有很少,大多數評論缺乏基本合理性,更像是在宣洩垃圾情感,但數量終究戰勝了質量,密集的負面聲音讓她心裡起疑:“我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好?”
“我後來反思了一下,可能男角色真的有一點太……就像他們說的,’不夠硬漢’。”可是小埋剛說完,又無奈地接上一句,“但是我昨天晚上想,我設定的角色只有19歲,難道他要滿臉鬍渣嗎?”
小埋認為,她只能盡量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反思後,她得到的另一個結論是,“我可能不應該開定制的眾籌檔位……可這也不是強買強賣,很多眾籌項目直到結束,也不會賣掉最高的檔位”。小埋一再解釋,分級眾籌是普遍做法,國內外都是如此。在國內,摩點平台上也有不少游戲把高級檔位定價高達數万的,有玩家自願購買,不買也完全可以。
“也許只能怪我的遊戲太涼了。”小埋苦笑著說。
■ 相信
那天下午,小埋刪掉了遊戲社區的應用,關掉了手機。
評論數還在不斷上漲,可是小埋決定不看了。她試圖把注意力轉移到遊戲上,幾個朋友拉她一起開黑,想幫她平復心情,結果輸了一局又一局。角色死亡後,等待復活,小埋的思緒又飄回帖子上。她反复想,明明她沒做錯事,卻要遭受陌生人辱罵,到底是憑什麼。她憋著一股很大的情緒,想要釋放。 “我要去帖子下面解釋!”朋友急得快要跳起來,連忙把她攔住。等不了多久,小埋又忍不住,說她必須去講兩句……那天下午,這樣的對話經歷了十幾次。

晚上,小埋關掉遊戲,獨自躺在床上,沒人跟她說話,她也不知該做什麼。她想睡,可是情緒在胸口激盪。雖然是和前一天相同的狀態,心情卻完全不同了。她坐起來,拿起手機,重新下載應用,點開了評論區。
每看過一條評論,就更想要看下一條。雖然大腦裡有個聲音不斷制止她這麼做,她仍然讀完了所有留言。然後,她哭了。 “可能遊戲真的做得太爛了,難道我一年多,真的做了一坨垃圾出來?”
小埋把難以壓抑的委屈傾倒給好友,朋友默默聽過她的哭訴,反問她,你真覺得自己做得很爛嗎?那先前遊戲得到的獎項,那些評委都沒長眼睛嗎?
這句話點醒了小埋。不要自我懷疑,要理性判斷,相信自己。她慢慢收拾好了情緒。她還要繼續做完遊戲,精力應該放在開發上。不用在意草率的言論,遊戲發售時,真正的玩家給出的反饋才是真實的。
小埋再次刪掉應用。她決定,這次之後,無論如何都不再理會那些評論了。
《修理行》還在繼續製作,預計明年上半年發售。目前,在眾籌網站上,項目已經籌集到了超過3.7萬元。距離眾籌結束還有46天,這意味著,數字可能還會繼續上漲。
這個數字遠超過了小埋的預料。由於目標金額只有1萬元,眾籌進度已經達到373%。在帖子裡被諷刺的5888元一檔(限1份),已經被人拍下;價格次高的檔位,也被幾名玩家買下。
眾籌評論區裡,有很多人鼓勵小埋:
“文筆很棒,現實部分很有市井味兒;記憶部分愛情故事,又很有文藝範兒。”
“玩了Demo,感覺很不錯,特別是音樂,在開始界面聽了很久。”
“很不容易,加油!”